国产情侣真实露脸在线,中文字幕天堂中文,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a级毛片高清视频免费大全

香港商報
-- 天氣
90載新樓街 靜待沙頭角復蘇

90載新樓街 靜待沙頭角復蘇

責任編輯:蔣璐 2024-07-27 11:05:52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沙頭角墟(中英街除外)今年初解禁開放,神秘面紗早已揭開,其中新樓街22幢相連廣州式騎樓(露臺)屋更「走出沙頭角」,在粉嶺聯和趁墟以藝術形式展現其獨特的文化和歷史,高齡90歲的它,店舖曾門庭若市,但在時勢影響下,90年代開始停滯,目前仍有業務的只有半數,但隨著禁區可能進一步開放,一些店已開始修整,期待未來新樓街重現繁華景象。

    名為「共聚新樓街·發現沙頭角」的藝術展,由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主辦,香村協辦,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展前曾深入考證歷史文獻及作口述歷史訪談。它最主要項目是由插畫藝術家Stella So繪畫的22幢騎樓屋,以及相關店舖簡述,此外亦有數個項目,如將6號屋王昌泰米行以虛擬實境(VR)呈現家具店舊貌(後期轉變業務,最新變為王昌泰盒子社區活動空間),由演藝學院學生盧佩君製作、Jesse Clockwork拍攝全部騎樓屋等。

2.jpg

    從深圳沙頭角鎮中英街歷史博物館俯瞰新樓街建築群。陳天權提供圖片

    以虛擬實境呈現家具店舊貌

    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助理項目經理(文化保育及鄉郊藝術)、展覽策展人史嘉茵表示,今次展覽是首次將沙頭角故事帶出市區,希望更多人認識,可踏出一步自己申請禁區紙入去看一看。而新樓街有三大特點,包括它是全港僅存由多幢廣州騎樓屋連成的騎樓街、見證及親歷大時代變遷帶來的影響、村落居民間的動人故事。

    新樓街約於上世紀30年代初落成,由誰人催生興建未確定,但有說是香港商人看準中英街墟市愈見興旺,於是將沙頭角墟邊境的淺灘填平建騎樓屋(位在碼頭及中英街隔籬),地舖主要作商業用途,上層為住宅。

6.jpg

    沙頭角新樓街位置示意圖

    史嘉茵說,新樓街見證的第一個大時代是二次大戰,很多人逃難而來。戰後不久,沙頭角成為緩衝區,1951年列為禁區,但其活力沒有減少,因為附近有很多農村及漁港,這些小社區的村民、漁民會到新樓街趁墟,除了固有店舖,街上有攤檔,十分熱鬧。其中1941年開店的王昌泰米行,會收其他村落如荔枝窩、谷埔、吉澳等的米,它留下的舊帳簿便寫有這些村落的名字。那時也有好幾間車衫(縫紉)舖頭,漁民嫁女時,會做很多衫當作嫁妝,四季衣服都做,愈多愈有面子。

    七十年代末最為興旺

    新樓街騎樓屋有天臺,這些天臺無阻隔,形成一條走廊,六七暴動(又稱「反英抗暴」鬥爭)時,大家在天臺觀看對面(內地)情況,因為新樓街毗鄰就是邊境,文化大革命時,有人走過去看電影、聽很多時代歌曲。到七十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內地漁船、居民對物資需求熾熱,這時新樓街最興旺,人潮多至插針不下。內地居民愛買金、漁民也愛買來保值、客家人結婚時買龍鳳鈪,這些需求令新樓街在80年代有多達4間金舖。但隨著改革開放愈見順暢,物資漸多,來新樓街買貨及購物的人漸漸減少,到90年代生意已大不如前。

4.jpg

    梅子林村村長曾玉安(中)向無止橋慈善基金主席黃錦星(右,前環境局局長講述他小時常到的新樓街情況,後者為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主席李以強。記者 鄭玉君攝

    沙頭角梅子林村村長曾玉安在村長大,新樓街是他從小就會去的地方。他說,逸生昌(18號屋)賣柴米油鹽,米糧之多疊到天花板。因出入人多,店後放了一個缸收集尿液,曾父就將這些尿液倒入兩個桶內,擔回梅子林家做肥料,尿液重量達百斤,曾父不畏艱辛,由沙頭角搭船到谷埔,續走分水凹到梅子林,遇上有船到荔枝窩,就由此走回梅子林。他說,家裏經濟條件差,在外國打工的大哥初期環境亦不好,讀畢小學的家姐,到新樓街的匹頭舖同華(15號屋)及順興(12號屋)打工車衫,這樣令他得以繼續在港讀中學。

5.jpg

    展覽首天有不少關心沙頭角發展人士出席,包括村落代表、文化保育及鄉郊藝術推動者等,前坐左二為展覽策展人史嘉茵。

    插畫家花半年時間研究才動筆

    插畫藝術家Stella So說,這次參展令她對沙頭角的認識增加,她大約花了半年時間研究資料才動筆繪畫,這些資料包括主辦單位搜集到的圖文、她親身到新樓街看到的情況。由於不少店舖早已關門或轉換業務,她需加些想像力呈現它們過往面貌,基本上是看文作圖。從外觀看,22幢騎樓屋都是「白曬曬」,須以行業區分,繪出特點,簡述資料也一樣。Stella印象最深的是上下都有過業務的店,如有營業的11號屋協記雜貨,樓上在六七十年代曾辦過真光幼稚園,又如8號屋,80年代前,地下有巨光魚鰾(住家製作),二樓是美真攝影院。

3.jpg

    插畫家Stella So印象最深的是上下都有過業務的店,如有營業的11號屋協記雜貨,樓上在六七十年代曾辦過真光幼稚園。

    新樓街曾經有幼稚園、攝影院,可想而知那時是多麼繁盛!那裏還有一間教會,在2號屋,由最初到現在性質未變,雖然漁港沒有了,但上了樓的漁民仍會來教會。還有不變的是鳳凰木,最初沙頭角墟沒有實際圍牆界線,是用樹木及河作區分,內地種馬尾松,香港種鳳凰木,中間是河,後來河沒有了,起圍牆,鳳凰木撥入華界,再後一些時間,圍牆再加高些。現在,在騎樓屋二樓及天臺,可看到對面的鳳凰木,不知何時大家可再無阻隔地在樹下細細欣賞。(記者 鄭玉君)

    頂圖:聯和市場經活化後變身聯和趁墟,新樓街展覽在此舉行別有意義,因從前沙頭角居民會來市場買東西。

責任編輯:蔣璐 90載新樓街 靜待沙頭角復蘇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