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員 吳桐山
4月初,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啟程訪華之前,提出了「中國產能過剩」這個名詞,當時筆者曾撰文指,所謂「產能過剩」,實質是美國在新能源車、手機等方面與中國的競爭處於劣勢,耶倫身為財長,有責任來華表達一下美方立場。但如果妄想中國會「自廢武功」來遷就美國,明顯是太傻太天真,也違背優質生產力淘汰劣質生產力的市場規律。
結果耶倫來華提出的核心問題,就是中國近年出口增長最快的「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這「新三樣」產品去年出口合計增長了30%,並首次突破了萬億元大關,是中國出口產品升級轉型的象徵。
過去半年,中國新能源車大舉「出海」,例如比亞迪已進入全球78個國家和地區,並在巴西、匈牙利、泰國等海外地區設廠。其他車廠例如吉利、廣汽、長城等車廠都加大了「出海」的力度。過去幾年,國產車在內地市場高歌猛進,外國品牌除了在豪華車還有一些市佔率之外,其餘市場基本是全面敗北。去年底至今年初,國產造車新勢力頻繁發布新車型號,美國特斯拉在華的銷量被壓縮,估計特斯拉今年的銷量預測一定會被多次下調。這就是耶倫來華的最大壓力所在。
但要說中國的這些優質生產力是「產能過剩」,是政府補貼的產物,明顯是對中國競爭優勢的一種歪曲。實際上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全面開放,內外品牌的車廠都在同一個平臺上比拼技術和性價比。中國的優勢是明顯的,那就是巨大的市場衍生的全球最完善、最高效的產業鏈,加上中國工人刻苦耐勞,工程師數量大、質素高。因此某一個行業只要中國全面發展起來,其他地方很難與之匹敵。
逃避競爭只會自損競爭力
良幣驅逐劣幣是市場競爭的最好結果,中國的「新三樣」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搶佔市場是必然的。其他國家對此的正確態度是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而不是歪曲為「中國產能過剩」,更不應該用所謂「國家安全」為藉口來將中國貨拒之門外,這樣做只會令自己的競爭力每況愈下。
耶倫訪華後發表聲明,特意提到已經就「產能過剩」話題與中方進行了正式討論,還說相信中方已經了解到美方對此事的關切程度。耶倫此言是說給美國國內的企業聽的——我已經做了我可做的事,盡了責任。至於結果,恐怕耶倫出發前已經心知肚明,中國絕不可能自廢武功,只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