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2024臺灣地區選舉結果揭曉,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以僅四成的低得票率當選,並未過半;民意代表的部分,民進黨的席次大減10多席,也沒有過半。民進黨陷於「雙少數」的格局,充分體現民進黨不再得到民眾的信任,因此也並非代表主流民意。然而,藍綠白三黨在民意機構的席次均不過半的情況下,使得取得8席次的民眾黨可扮演關鍵樞紐角色,甚至能左右逢源。未來三黨在民意機構中的互動與競合,權謀的心機與手段較勁,將成司空見慣,握有立法權的藍白兩黨是否會強力監督綠營的行政權,而造成議事效率的低落呢?若此,當然民眾也不會好過。以及選後對臺灣政局及兩岸關係的影響為何?正正值得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賴清德的40%得票率主要來自民進黨的基本盤選民,意味著六成的臺灣選民對民進黨在蔡英文任內的施政並不滿意,這也是臺灣過半選民希望政黨輪替的原因。然而在臺灣選舉機制下,過半選民希望政黨輪替的民意竟然不被重視。尤其,靠少數派支持當選的賴清德,在面對民意機構「三黨不過半」局面,他的政治權力和施政空間會面臨比蔡英文時期「完全執政」更大的掣肘。再者,四成選票即意味著,賴清德勝選無法代表臺灣主流民意,他是一個不具主流民意代表性的執政者,亦即低得票率的賴清德缺乏執政的完整性,除非與藍白等政黨合作,否則施政將寸步難行。
在民意機構「三黨不過半」下,有52席的國民黨雖躍居最大黨,加上2席無黨籍的友軍,仍未過半;因此僅有8席的民眾黨反而成為關鍵少數,勢必以自身利益為考量盼「左右逢源」,但這勢必導致臺灣未來4年政局的高度不確定性與風險。儘管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與國民黨不分區民意代表第一名的韓國瑜私交甚篤,但柯自認和國民黨DNA不同,在民意機構的議事攻防上,可以預見民眾黨的自主性,藍、綠皆得設法在不同議題上,取得與其結盟的機會。目前看來,白營在民意機構或可扮演「安全閥」的關鍵少數,但也可能淪為助紂為虐「小綠」的角色。如果民眾黨願意為臺灣人民與臺海穩定盡心盡力,避免未來賴當局因政策暴衝而危及臺海安全與和平,就該在民意機構中聯合藍營制衡民進黨,此種「安全閥」的角色將使民眾黨的關鍵力量發揮到極致。
島內民意支持兩岸對話
然而,柯文哲日前表態「未來不會固定只跟誰合作」,固然視議題而定,但若意見忽藍忽綠,都可能讓另一方不滿,長期下來將累積不信任感。尤其,柯若不顧自己喊過「下架民進黨」的宣示,而選擇與民進黨合作,則他將如何面對那些投票給自己的369萬選民?因此,柯在跨進「綠白合」這條界線時,勢必得慎思明辨。
再進一步言,此次選舉獲得四成選票的賴清德,他所聲言的「臺獨」路線不被大多數臺灣人民認同。看這次選舉展現的清晰民意是,支持「九二共識」的藍營,加上主張「兩岸一家親」的白營,期盼兩岸重啟交流對話及要求和平反戰的支持者要高於綠營。然而由於賴的「臺獨」背景與「分裂主義」的立場,必將帶來臺海兵兇戰危、持續緊張的陰影。兩岸情勢相比於8年前已大不同,蔡英文是在馬英九時期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基礎上讓兩岸關係逐漸惡化下去,賴則很可能會讓本就惡化的兩岸關係越來越糟糕;再加上賴的執拗性格和「臺獨」意識形態,可能會讓兩岸關係轉圜的空間日益縮小。儘管賴的勝選感言提出「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來維持臺海和平穩定,但在大陸看來,這只是一張「空白的答卷」,不會有任何正面的回應。無論民進黨多麼渲染臺美友誼,只要中美關係穩定可控,美國對臺的介入都將是有限的,因為美中之間的共同利益遠大於美臺之間的共同利益。
總之,這次臺灣選舉,年輕族群全力挺柯文哲,確屬罕見,卻讓想政黨輪替的主流民意無法實現。而且賴當選後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將大增,若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執拗性格和「臺獨」意識之中,勢必會讓臺海和平經受更多嚴峻的挑戰。(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