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乳癌基金會(基金會)轄下的香港乳癌資料庫今日發表《香港乳癌資料庫第16號報告》,剖析初診擴散性乳癌(de novo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dnMBC)(第IV期)與早期乳癌(第 I 至 II 期)兩組患者的情況,發現前者近八成從未接受定期乳房檢查、逾四成從未接受任何乳房檢查,亦有出現癥狀後仍拖延超過三個月才求診。
左起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博士,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及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聯席主席張淑儀醫生及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郭子熹醫生。
報告亦採用美國Plichta團隊最新預後分期系統,預測患者存活期,有助設計個人化治療策略。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及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聯席主席張淑儀醫生說:「本港第4期乳癌個案數目持續上升,其5年整體存活率約55%,遠低於整體乳癌患者存活率(約95%)。她認為今次報告的分析確認要增加本港婦女的乳房健康意識。
在2021 年,本港新增入侵性乳癌個案有5,565宗,當中 9.3%屬第4期癌癥。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郭子熹醫生指出,是次研究發現近七成 dnMBC 患者有三個或以上已知悉與患上乳癌相關的風險因素,例如從未生育或遲生育、從未餵哺母乳,以及其他可改變的生活方式風險因素,例如肥胖和缺乏運動。而兩個組別之間在年齡、基線體重指數(BMI)、個人良性乳房疾病病歷、社會經濟背景、教育程度、職業和每月家庭收入等方面均沒有顯著差異。
在 dnMBC 組別中,近八成從未接受任何定期乳房檢查,逾四成從未接受任何乳房檢查,半數人從未進行自我乳房檢查。另外,七成dnMBC患者拖延至癥狀出現後三個月或以上才首次求診。在確診時,較多dnMBC患者有兩個或以上的癥狀,以及出現無痛乳房腫瘤以外的癥狀,例如乳頭下陷和潰瘍等。這些結果可能反映 dnMBC 患者的乳房健康意識欠佳。
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博士指出:「從未或沒有定期進行乳房檢查的原因包括生活繁忙、自我認為風險低、懶惰及擔心檢查費用等等。確診 dnMBC病人在癥狀出現後延誤求診時間較長和乳房檢查習慣較差,反映本港婦女的乳房健康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提醒40歲或以上的婦女緊記每月作自我乳房檢查,每兩年則要接受臨床檢查及乳房X光造影檢查,而地區康健中心應加強推動婦女定期接受乳健檢查。」
霍何綺華博士指出臺灣、韓國、美國等地已相繼推行全民乳癌篩查,故建議特區政府分三個階段實施全民乳癌篩查,首先是高危女性組別,其次是低收入地區女性,最後根據兩個階段的經驗,落實全民乳癌篩查。(記者 呂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