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
中秋佳節至,品嘗月餅時。惟今年一款「香港美誠月餅」,因為涉嫌誤導消費者,鬧得沸沸揚揚。事件的後續進展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不過已讓港貨招牌「另類出圈」,反證「香港好物」深受消費者,尤其是內地消費者的青睞,因此一旦感覺到商品「貨不對辦」,立即激起了強烈反彈。美誠事件帶來啟示,說明品牌有價,無信不立,「香港品牌」歷經多年努力,在市場及消費者心目中成功建立了知名度和美譽度,是信心保證。港貨招牌彌足珍貴,產品競爭力強,大家都應該珍惜及維護,才能更好推廣「香港品牌」的價值。
事件主角「香港美誠月餅」早前被指未在香港生產及銷售,遭到消費者質疑其香港品牌的資格。廣州市花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昨發布關於涉美誠月餅的情況通報,指「香港美誠月餅」是廣州企業獲香港企業商標授權後委託加工,質量管理制度和生產流程環境符合要求,目前暫未發現存在違法行為。
其實,很多香港品牌的企業,都會將生產基地設置在香港以外的地方,100%在香港製造的貨品並不多,亦受到消費者的認可。為什麼今次事件會引起那麼大的風波,主因是美誠月餅僅在香港註冊商標,在本港既沒有線下也沒有線上門店,卻在售賣時大肆宣揚香港的「地域名牌效應」,涉嫌虛假宣傳,引起外界廣泛批評。
港貨招牌被推到風口浪尖,固然是個遺憾,但也未必是壞事。事件顯示,雖然沒有法律規定香港品牌不能在內地生產,卻存在可遊走的灰色地帶。什麼才算是真正的「香港品牌」?哪些是「傍名牌」或仿冒品牌?如何呵護金漆招牌?讓消費者對香港輸出的貨品有更深認識並建立信心,社會各界都可就此深入探討,從而說好香港品牌故事,拓展更大的銷售市場,將壞事變為好事。
事實上,美誠事件正好反映了「香港品牌」在內地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受到大量消費者所推崇。一項調查顯示,內地消費者對香港品牌產品的印象正面,包括「品質好」、「時尚」、「可靠」和「信譽好」等,並樂於支付較高價錢支持香港產品或服務。「香港品牌」受到推崇,得益於香港長期以來對本地品牌的建立、推廣和維護,例如港企對產品品質、安全可靠嚴格要求;海關「打假」不遺餘力,對假冒偽劣、侵權盜版行為「零容忍」;消委會時時進行產品測試及市場調查,締造安心消費的環境,令本地和外地的消費者都買得放心等。這些都令「香港品牌」得到越來越多客戶的好感,打開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樹立好香港品牌的形象並非易事,後期名聲的維護更是任重而道遠,尤其要防範有人打著「香港品牌」的幌子,損害港貨招牌的形象。當局早前成功舉辦首屆「香港好物節」,匯聚超過230個品牌、500多款的超值好物,幫助港商把握內地電商平臺的豐富客源和流量,提升港商旗下產品及品牌在內地的知名度,活動取得好效果,受到了內地消費者的熱捧,很大因素就是打正「正貨正品、信心保證」的旗號。品牌形象的價值不容低估,香港要不斷擦亮「金字招牌」,成為消費者的主動選擇,獲得源源不斷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