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圳市影視產業聯合會等主辦單位舉辦的「深港澳電影導演交流會」之後,各影視人士熱議餘音繞樑,在影視行業內引起強烈反響。
作為深圳市影視產業發展「凡星計劃」的重要支點,本次活動以「論壇式講座」的形式,聚集深圳、香港、澳門三地影視界不同類型的導演與新人,衝破層層壁障,打破定式,從自身講述了各自對電影敘事的不同理解,以及拍攝製作中的方式和技巧,進行了「揭蓋式」的分享。讓影視行業從業者們透過句句箴言的「繞樑餘音」,激發電影從業者與導演們碰撞的火花,而產生了探尋小成本電影的多種可能。
從藍鴻春電影製作的「素人化」看製作原則
深圳導演藍鴻春圍繞「素人小成本電影的製作」主題,以自身為案例,攜其電影代表作《爸,我一定行》和《帶你去見我媽》,為同行業從業者提供了一條素人小成本電影製作路經參考。
藍鴻春導演表示,他深深感恩同行和前輩的支持,使他勇敢地衝進小成本的行列。他認為,小成本電影要以控制成本為前提,將演員和敘事作為電影製作的第一原則,他常把劇本中設置的人物和實際找到的演員相匹配,再倒反過來將人物靠近演員,以演員的個性來設置豐富人物;由於「素人」乃至「熟人」演員的使用,小成本電影可以一定程度上捨棄時間成本的考量,對「NG」次數有較高的容忍量,一場衝突戲可以拍攝長達三天,重點刻畫關鍵劇情,讓時間為敘事讓路。
藍鴻春導演過去在鳳凰衛視工作,製作紀錄片和專題片較多,《爸,我一定行》是他第一部電影,畫面中濃厚的地域色彩,潮汕的風土人情,紀錄片元素很多,正是因為有了拍攝紀錄片的經歷,撲面而來和接地氣的真實生活,讓觀眾與之共振,這種扎根於現實生活,表達地域性的電影作品,創造了千萬票房的喜人成績,也成為了小成本電影創作和製作的範例。
給「大腕」寫戲,以劇本取勝,縮短生產周期
與之相反,還有一個案例就是《深圳故事》系列,李亞威導演早年就開始對小成本電影進行過實踐,她拍攝的電視電影《深圳故事》系列,採用的是給著名演員寫戲,以他們的聲譽帶動電影的發行。
如:《升》是奚美娟、侯天來主演;《眼睛》由陳瑾、王學圻主演;《媽媽飄著長頭髮》是由劉潔、佟凡主演;《紅跑車》是由金玉婷、黃達亮、普超英、王大治主演……
每部成本都在當年的30萬之內,如何做到的呢?她在編劇的設置上,以人物的情感脈絡,向人性的深處開掘,以「感動人」,作為影片的動力,從劇本階段就打動了這些著名的「腕兒們」,比如擔任過《深圳故事》表演藝術指導的著名演員奚美娟說:「李亞威的作品,構思都很巧妙,從一個視角深入進去,緊緊地抓住人物命運和現實狀態的悲歡離合,表達了深圳人所特有的精神與信念。她拍每一部《深圳故事》的時候,大多資深的優秀演員領銜,加盟,除了她的人格魅力外,我想,更重要的是他們都看到了劇本中,她給演員們留下了塑造人物的空間和表演層次上的遞進以及爆發點。這需要有高度的編劇功力和理解生活的厚度,懂得劇本應該給演員供什麼...... 摘自《深圳故事》奚美娟的序三。
正是如此,才使得7部電視電影《深圳故事》,以小成本的創作和製作上獲得成功,其中5部作品獲得省級及全國獎項,均被央視六套電影頻道收購的好成績。
做好劇本,按分鏡頭,把他的鏡頭語言拍攝到位
澳門導演花天亮,是大提琴演奏員,後兼具音樂製作人的身份,他拍攝的影片《逆風者》、《情斷心弦》、《追逐白雲的少女》等,因為是「小成本」製作,他便把一貫追求的唯美風格,按照他既定的風格樣式,按照分鏡的表達方式,按照周期,進行拍攝。
他的作品往往是在開拍的同時就做好了原創音樂設計,這樣就促使了鏡頭和音樂之間的節奏把握,人物在倫勃朗式的光線下的表達中,導演會在攝影的鏡頭中,及時調整影片的調性,達到預想的審美水準。這種按照分鏡式的做法使周期的拍攝時間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花天亮導演的電影深受澳門地區多元文化的影響,他的小成本電視劇《美味緣是您》是澳門本土電視劇的開創性作品,跨語言的臺詞與音樂體現了他對文化交融在影視中運用的重視。
本次分享會上,花天亮導演還為同行業者們介紹了「澳門元素」與「澳門取景」影視資助計劃,他表示,非常期待與深、港同仁們的合作,也希望資助計劃能為大家提供新的機遇。
青年導演應該守住自己的創作底線,要讓演員有自我要求
本次導演分享會上,李力持導演對青年導演和演員的一席話,讓大家久久難忘,他從自己最敬佩的「老戲骨」——鄭佩佩老師談起,向青年電影人提出他的建議。他說,做電影並不是享受排場,演員應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與道德,一個好演員,都是敬業精神塑造起來的,不是比誰帶的助理多少,優厚的條件多少,擺的譜有多大,而是以他的敬業精神完成他的角色創造。在這一方面,鄭佩佩老師值得所有青年演員學習、敬重。
李力持導演認為,選演員同樣對導演和製片人是一種考驗,製片方與導演應強化職能作用的發揮,對青年演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聽之、任之,才是對電影製作負責,對電影觀眾負責。
他還通過分享自己從貨倉管理員到電影導演的經歷,為現場觀眾留下六字警言:理想、努力、堅持。他說他一直關注著年輕一代的需求,專注敘述年輕人積極向上的故事。他希望所有年輕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標,然後一往無前,書寫自己的拼搏故事。
在交流會上,參加活動的年輕導演們也分享了他們的收穫
在活動現場提問環節,大家都踴躍發言和提問;在活動結束後,很多參加交流會的導演也有話說,對於參加深港澳電影導演交流會難以平復激動的心情,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青年導演吳佳說:我帶著激動的心情,參加了深港澳電影導演交流會,受益匪淺。特別是通過對小成本電影製作展開的深入探討,對影片重點戲份的精準把控,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我最近拍了一部小成本的電影《小鴿子的家》,是在李亞威導演指導下完成的,我現在越來越發現,我們青年導演要向前輩們學習,用真心、用激情、用鏡頭來完成我們的夢想。
青年導演劉思:聽完深港澳電影導演交流會,看到了多元的電影創作形態,既有素人小成本電影如何以小博大,又有商業電影獲得成功的學院派新生代導演堅持的精品製作,尤其是當聽到小成本電影在面臨資金、素人演員、資源等多重壓力下,依然能保持熱愛和堅持,用真誠表達出心中的故事,讓電影夢不再遙不可及,我內心對影人充滿了敬佩和感動。
青年導演米泥:在導演行列中,我是一個新成員,深港澳電影導演交流會,圍繞的「電影導演敘事的創新,就是激活電影的靈魂」主題,讓我茅塞頓開。"既便是好劇本,也難以找到投資方,小成本電影拍攝製作打開了我們的新思路。正如亞威主席所說:「小成本電影在製作中有很多可能性,深港澳電影行業互助重構與搭臺,將電影創作推向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
電影導演敘事的創新,就是激活電影的靈魂
本次交流會上,幾位導演展示了截然不同的從業經歷,他們在相同的電影追夢路上,迸發了自己的「個性」,而這種「個性」又恰恰是本次活動圍繞的主題——電影導演敘事的創新。
李亞威主席指出,一直以來,小成本電影囿於薄弱的經濟基礎而不被看好,然而投資並不是衡量電影能否成功的唯一標準,只有解決了「什麼是激活電影的靈魂」這一問題,才能尋找到電影製作的關鍵支點,本次活動對此給出了答案。
李亞威主席認為,小成本電影並不意味著水準要求的下降,而是通過專業的籌備和製作,最大化小成本的經濟價值,將電影作品搬上熒幕。相對於大投資電影,小成本電影更應該步步嚴格把關,將每一份資金都花在「刀刃」上。
李亞威主席強調,只有通過專業的學習,鮮為人知的創作體會分享,才能讓從業者們看見小成本電影的更多可能。她對這次活動引起的轟動感到欣慰,她相信,「凡星計劃」的實施會幫助到更多電影行業者,助力深圳影視行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