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客屬總會常務副主席、大埔鄉事委員會主席林奕權表示,邁進由治及興,愛國愛港宗鄉社團正迎來「六化」大變革。他認為政府應嚴寬相濟地與宗鄉社團加強合作,推進制度性的溝通、統合、調配和分工,共同投入新資源、加強硬建設、提供新服務,力求配合社會高質量發展,滿足公眾的民生訴求,擴大社會的聯繫面團結面;再而應壯大客家文化軟實力,協助喚起和提倡傳統價值觀,提高港人的身份和社會認同,超越地域親緣維度,建構「社會資本」,發揮更強的聚合效應。
林奕權指出,基於特殊的歷史和社會因素,宗鄉社團長期擔承扶弱濟貧、關顧鄉親、凝聚歸屬和傳承傳統價值觀的使命任務,每逢出現社會風波或危機,宗鄉社團都自覺用心盡力,在動員、互助和倡議等方面貢獻重要的民間力量,對於推進香港近現代的社會發展和歷史變遷意義重大。
林奕權認為,宗鄉社團在踐行其社會責任時具有三大優勢,一是人力、物資和社會網絡等資源較充沛;二是成員背景相似、關係緊密、互信共惠,共同利益較多;三是成員的成分多元、包容性較大。因此,宗鄉社團既能讓成員間延續鄉情互敘與融入互助,也有助其人脈拓展與商業聯繫,形塑出澎湃的自助助人正能量。然而,政府卻對宗鄉社團服務的重視不夠,即使已由「有限管理、彼此疏離」提升為「強化監管、合作密切」,但在組織、管理和服務職能等的改善空間仍大,宗鄉社團的社會凝聚和地區管理效能都急待提升。
要應對網絡化和全球化的新格局,有效完善宗鄉社團的組織和管理,林奕權建議先要做出「三個重新」:重新定位、重新調整、重新開拓;繼而進行「六化」變革:觀念現代化、管理專業化、組織網絡化、梯隊年輕化、活動多元化、體系制度化。他進一步認為,政府應在政策和資源上提供支援,協助社團清晰明確其自身定位和發展願景,並讓成員有更多的獲得感成就感;同時,政府應搭建與社團的溝通平臺,協助和鼓勵社團與不同光譜的持份者溝通,增強社區管理和組織動員能力。至於各社團則應在品牌打造和傳承上多下苦功,推進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發揮橋樑紐帶作用。
林奕權更說,常言道「有太陽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是全球播遷最廣的漢族宗鄉,也是香港的重要族群,而客家文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保留著開拓進取不保守的民風,體現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成為維繫全球華人族群的一條紐帶,傳播傳統文化、傳遞鄉音鄉情,建構炎黃子孫思鄉情結上的價值,培育和強化個人的身份認同、社會認同和內部凝聚力。
就此,林奕權建議政府支持和資助客家社團建立多種形式的客家文化機構,加強客家文化建設,推動客家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並且主辦制度化、年度化的客屬文化活動;再而要加強對客家文化的宣傳和推廣,例如定期舉辦客家文化節和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讓客家文化走向更廣泛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