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瓷器經絲路遠銷海外,世界聞名,而明代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最鼎盛的時期。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全新專題展覽「流光彰色—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陶瓷珍品」,展出故宮博物院新一批借展的106件陶瓷珍品,聯同7件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品,呈現明代精湛的陶瓷工藝和發展演變。
五彩蓮池花鳥圖蒜頭瓶,1573至1620年,國家一級文物。五彩瓷顏色濃艷奪目,紋飾布局繁密。
「流光彰色——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陶瓷珍品」展覽分為三個單元,從器形、釉色、紋樣等方面展示明代早、中、晚期具代表性的器物。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研究策展、藏品及節目)王伊悠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有著長時間的陶瓷發展歷史,其中明代是最特殊的時代:「明代是陶瓷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歐洲等海外國家對該時期的瓷器相當重視,令瓷器擁有『白色黃金』的美譽。」她提到,陶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正如香港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定位。今次展覽有助本地、內地及海外觀眾,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青花「國泰民安」雲鶴紋葫蘆瓶,1522–1566年。
展覽分為兩期展出,第一期展出故宮博物院91件展品,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7件藏品,6個月後會輪換其中的展品。
展出不同的龍紋瓷器
展品包括故宮博物院新一批借展的106件陶瓷,大部分均為首次來港展出,其中21件屬國家一級文物,如「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盤」及「青花地留白龍穿花紋高足碗」,均屬江西景德鎮御窯燒製,該御窯大量燒製龍紋瓷,專供宮廷使用,自此開啟陶瓷器以龍紋為裝飾的全盛時期。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黃煒均對記者表示,龍紋是帝皇的象徵,明代御瓷上的龍紋體態多變,常輔以雲氣、海水、纏枝花卉、火焰寶珠等紋樣,體現了皇室的尊貴和威嚴。「『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盤』結合了釉下青花及釉上彩、經兩次燒製,『青花地留白龍穿花紋高足碗』以青花作底色,以『留白』方式呈現花紋及龍紋,仔細觀察,以雕刻的方式展現龍麟,非常精巧。」黃煒均補充,「青花地留白龍穿花紋高足碗」的同時期同類裝飾器物僅此一件,非常珍貴。
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盤,1436–1449年。
青花地留白龍穿花紋高足碗,1403–1424年。
製作工藝精湛
明代的瓷器之所以重要,還因為當時的燒製技術甚為精湛。展品「釉裏紅松竹梅圖玉壺春瓶」是以氧化銅作為著色劑的高溫釉下彩瓷,銅紅色料的呈色鮮艷。黃煒均介紹,銅作為著色劑時,對溫度相當敏感,燒製時稍不慎顏色就會偏灰偏黑,展品是當時罕有的佳作。「瓶身繪有稱為『歲寒三友』的松、竹、梅紋飾,象徵高風亮節、長壽、堅毅不屈。」
明代成化時期的鬥彩最為著名,早些年有拍賣行以逾兩億港元賣出成化鬥彩瓷器。成化鬥彩矜貴之處在於其工藝精細而複雜,瓷器胎薄體輕、釉色豐富。對於展品成化時期的「鬥彩三秋杯」黃煒均評價為精巧精緻:「從透薄晶瑩的杯身內壁能看到杯身外的圖案,繪有山石花卉及在花草間飛舞的蝴蝶,描畫了秋日庭院的景象。」杯身釉上彩紫色蝴蝶的翅膀上所用釉色濃厚、表面乾澀無光,是成化鬥彩獨有的紫色「姹紫」。據黃煒均介紹,這樣的成化「鬥彩三秋杯」全世界博物館收藏中僅有一對,是次展覽獲借展其中一件。
釉裏紅松竹梅圖玉壺春瓶,1368–1398年。
鬥彩三秋杯,1465–1487年。
各時期瓷器特色
展覽按歷史順序策劃,能欣賞到明代早期、中期各具特色的瓷器,還能看到明代晚期燒製難度更大的大型瓷器及五彩瓷器。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品「青花龍穿花紋出戟花觚」,燒製於萬曆年間(1573-1620年),瓷器的外形修長,腹部鼓出,頸部有一對獸耳,腹部至底部伸出六條扉棱,裝飾繁瑣,且紋飾複雜,黃煒均稱由於體積巨大,較難燒成,因此瓷器出現了歪斜的情況。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為永樂時期(1403-1424年)製成,該時期的御窯青花瓷器色澤濃艷,所用的藍色著色劑為進口或來自西亞,展品瓶身上的紋飾使用進口「蘇麻離青」青花料所繪,青料含鐵量高,故發色濃艷,細看局部有黑色結晶斑。從釉料的使用,反映了明朝政府與西亞地區的密切交往,同時中國製作了許多器型或紋飾具西亞風格的瓷器,這些瓷器均見證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繁榮。 ( 記者、 視頻拍攝剪輯:Janice 攝影:崔俊良)
青花龍穿花紋出戟花觚,1573–1620年。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左),1403–1424年。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2026年
時間:星期一、三、四、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五、六、公眾假期及5月1日至5日上午10時至晚上8時;逢星期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3
票價:HK$80(成人彈性時段門票)、HK$40(特惠彈性時段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