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鳥驚飛,蝦蟹起舞,惠州濱海灘涂的紅樹林裡一派歡欣的生物多樣生態美景。
生物多樣性生態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近年來,惠州深度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之以恒地推進濱海生態保護修復,2013年以來,全市累計種植紅樹林8600畝,走出了一條極具惠州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
范和港大埔屯海域紅樹林營造項目初具規模。 南方+ 王昌輝 拍攝
十多年深耕,紅樹蔚然成林。濱海生態蝶變的同時,經濟和產業實效兌現也加了速。
自然資源部近期印發《關於2024年土地利用計劃管理的通知》獎勵惠州820畝紅樹林造林合格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疊加去年省自然資源廳獎勵規模,共計獲獎指標1026畝,為一批重點項目建設注入了「加速度」。
生態和產業「齊飛」,惠州紅樹林生態建設又有了新目標。今年的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要聚力開展綠美惠州生態建設,系統提升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建設好萬畝紅樹林,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邁出新步伐。
惠東好招樓濕地公園景觀長廊與自然融為一體。南方+ 王昌輝 拍攝
惠東濱海生物多樣性美景重現
站上惠東考洲洋畔的好招樓濕地公園觀景臺,放眼望去,紅樹林隨著海岸一直延綿開去,微風輕拂,樹林搖曳,一幅生態和諧景象。從臺上下來,漫步景觀長廊,樹林裡宛如生物寶庫,彈塗魚相互嬉戲、各色螃蟹出動覓食、鷺鳥不時低鳴驚飛,生物多樣性交響曲在濱海叢林裡熱情上演。
這是時下惠東考洲洋畔稀鬆平常的一幕,亦是惠州近年來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深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種植紅樹林成效的一個縮影。
記者注意到,不只是在好招樓濕地公園,隨著濱海生態修復工作的推進,考洲洋畔的望京洲、白沙村、罌公洲至赤岸海岸,以及平海內港和范和港等地的近海灘涂里,紅樹林均已規模初成,海洋生物多樣性景象紛紛重現。
「別看現在那麼好,以前可不是這般模樣。」惠州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儘管惠州在歷史周期一直是粵東海區紅樹林的主要分布區,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密集的圍海造田、圍塘養殖、城鎮建設等導致面積銳減,到本世紀初全市紅樹林面積規模已不足3000畝。
在好招樓公園裡,惠東縣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和礦產管理股股長吳劍平指著視野所見的紅樹林區域說,只有對岸的白沙村沿岸一塊是原始林,外圍的部分也是新種植。「原始的紅樹林面積幾乎砍伐殆盡,考洲洋的生態調節功能幾近喪失,水質變差變臭,魚蝦蟹等小動物不見了蹤影。」
不只是生態環境的惡化,作為分布在近海灘涂,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素有「海上森林」「海岸衛士」之稱的紅樹林面積減少,周邊村莊海洋風暴災害程度也明顯增加。在黃埠鎮鎮志的記載中,紅樹林面積的變化與對應區域受颱風等災害天氣影響的頻次呈現出明顯的關聯表現。
倚靠近海養殖謀生的村民們感受更為直觀。「養的海鮮長不大了,而且品相變差了,在市場裡邊賣不起價。」惠東縣黃埠鎮白沙村一名村民受訪時就表示,紅樹林面積少了,考洲洋里的水質變差,養殖各類蝦蟹的產量也下降了。
怎麼辦?在惠州市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富強看來,要持續發展,要有未來,堅定走濱海生態修復的路子是必由之路。他介紹,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自然資源部門聯合多部門組建工作專班,編制規劃、研究政策、籌措資金、督導項目等全面發力,推動濱海生態修復項目持續走深走實,濱海再現海洋生物多樣性景觀。
數據顯示,自2013年惠州提出「把考洲洋打造成全國最大紅樹林種植基地」目標以來,惠州當前已在惠東考洲洋及范和港等區域先後實施紅樹林保護修復項目12個,累計新種植紅樹林8600畝、修復紅樹林1500畝,全市紅樹林總面積已增至1.16萬畝。
紅樹林讓村莊有了新模樣
不只是海洋生物多樣性景觀回歸,周邊村子也有了新模樣。
「過去灘涂里都是污泥,一些村民埋了很多養蝦的甕,泥是發黑的,潮水一退、太陽一曬就會發臭。」惠東縣稔山鎮大埔屯村村民陳桂清告訴記者,現在海邊灘涂都種植了紅樹林,有了庇護所,小動物們都回來了,整個環境都變了樣。「傍晚飯後來海邊逛一逛,看樹林、看鷺鳥,很愜意。」
在黃埠鎮的白沙村村頭濕地公園裡,每逢周末都將頻頻迎來遊客。「看慣了沙灘海岸,來紅樹林裡走走,看看樹林裡的魚蝦蟹,感受生物的活力美,別有一番風味。」從黃埠製鞋工廠轉行鹽洲島旅遊推介的陳江平介紹,通過有機整合黃埠及周邊旅遊景點和特色資源,疊加村民提供的出海捕魚、農家飲食和燒烤等,串聯起特色旅遊線路大受遊客歡迎。
生態景觀的變化帶來了村民思路的活化。
記者在白沙村、大埔屯、好招樓等區域採訪過程中發現,鹽洲島悅雅民宿、鷺相逢民宿、四季小棧,以及各類海鮮和田園美食餐飲店比肩接踵,沿著村莊主幹路排開布局。村民從以往的近海養殖勞作中逐步脫離出來,餐飲和民宿等服務業成為收益新途徑。
數據統計則表現得更為直觀。白沙村村委會數據顯示,該村依托考洲洋、紅樹林等自然景觀優勢,大力發展海上觀光、捕撈、住宿餐飲等鄉村旅遊產業,每年接待遊客超30萬人次,旅遊營業收入超800萬元。
白沙村的運行經驗也給了黃埠鎮在新發展周期里更多的新選擇。該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將持續加大對紅樹林的保護,探索實行「鎮屬國企+」聯農帶農發展模式,推動成立白沙村觀光遊船合作,豐富遊客體驗。同時推進分段實施鹽洲島環島公路建設,完善景點周邊停車場、洗手間等旅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大力扶持民宿、露營等鄉村旅遊新業態,規範旅遊市場秩序,不斷優化旅遊環境。
據該鎮2023年工作總結及2024年工作計劃公布的估算數據顯示,黃埠鎮2023年累計接待遊客182萬人次,旅遊營業收入9億元。
「紅樹林是個串聯的點,成規模的森林面積被營造,林子裡藏著一個『動物世界』。」陳江平介紹,隨著紅樹林知識的不斷普及,社會大眾對於紅樹林的好奇感是很明顯的,有了大片的紅樹林,整個濱海的生態環境好了,也有了旅遊經營的一個基石,有效地把區域的海岸、遊船、海鮮美食等資源和服務串起來,形成新的產業發展閉環。
搶抓紅樹林生態紅利的不只有黃埠鎮,因多個紅樹林營造項目正逐步實現數千畝紅樹林布局的稔山鎮同樣有了新期待。該鎮副鎮長陳耀雄介紹,經過幾年的生長,大埔屯海岸的紅樹林已初成規模,稔山鎮未來將不斷地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打好紅樹林生態和科普旅遊這張牌,整合濱海、田園、古村、紅色等資源,全力打造沿海旅遊基地和濱海旅遊勝地。
生態優勢轉化為「硬資產」
沿岸村莊生態面貌煥然一新,村民收入方式悄然升級……按照既有路徑,紅樹林正加速變身為村民致富的「金樹林」。但隨著政策探索的加快,紅樹林的疊加效應又打開了新世界。
據自然資源部近期印發的《關於2024年土地利用計劃管理的通知》顯示,獎勵廣東省820畝紅樹林造林合格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均為惠州紅樹林造林合格面積兌現的國家級獎勵指標。據悉,該獎勵是廣東2024年唯一通過生態保護獲得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獎勵指標,數量為同類全國最高。
梳理該指標信息,疊加去年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提前下達的206畝建設用地指標獎勵,惠州紅樹林造林已共計獲得國家及省級獎勵指標共1026畝,折合面積約100個足球場大小。
指標支撐南站綜合配套設施項目落地,圖為惠州南站。 南方+ 王昌輝 拍攝
「用地指標獎勵解了惠州項目紮堆用地難的渴,對城市產業的發展是個大助力。」陳富強介紹,惠州當前正在全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產業項目集聚而來,用地需求旺盛。他指出,我國實施建設用地指標制度,每個地市年度可用建設用地面積規模嚴格限制,對於當下惠州而言,可以用的土地規模有限,需要用地的項目數量卻不斷增加,項目用地協調難,用地保障不易。
建設用地指標獎勵落地,惠州一大批項目用地解了難。
「建設任務重,時間緊,用地問題不解決,項目就沒法全面實施得了。」在位於惠東縣稔山鎮的該縣糧油儲備中心庫項目建設現場,稔山鎮副鎮長陳耀雄直言項目一直沒法落實的用地指標缺口終於迎來了解決。陳耀雄介紹,整體項目用地9萬多平方米,以前落地了6萬多平方米,剩下的3萬平方米左右用地一直在等指標分配,對於項目是個大考驗。
獎勵指標助力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圖為惠東縣糧油儲備中心庫。 南方+ 王昌輝 拍攝
隨著國家紅樹林生態修復激勵機制的完善,作為全市紅樹林營造工作的主戰場,惠東濱海的生態資源有效成為了惠東項目建設的有力支撐,但要素的覆蓋面還遠不止於此。
據惠州市自然資源局公示的信息顯示,截至當前,全市紅樹林造林獲得的1026畝獎勵指標已盡數使用,主要用於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有效保障了惠東縣糧油儲備中心庫、萬科馬安智慧物流產業園、廣汕鐵路惠城南站綜合交通樞紐配套項目、金雞嶺排洪渠、鹿崗大道等一大批重點項目的建設實施。
「指標的獎補是生態優化轉化為實物資產的直觀體現,也為惠州新周期里的紅樹林營造注入了強大動力。」惠州市自然資源局負責人介紹,儘管紅樹林營造項目的實施對於周邊生態環境的提升立竿見影,產業帶動也非常明顯,但龐大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如何更好地實現平衡,生態優勢如何更好轉化為經濟優勢,仍是紅樹林修復工作能否更高質量推進的關鍵。
探索的腳步亦在加速。吳劍平介紹,在有序理順紅樹林營造修復與用地指標激勵機制的同時,該縣也加快了紅樹林碳匯交易和生態恢復岸線指標交易等工作的探索,挖掘紅樹林的價值潛力,進一步推動濱海生態優勢向城市發展實物資產的轉化,實現紅樹林生態和產業的雙豐收。
觀察眼:
生態資源轉為發展資產,紅樹林蝶變「金樹林」
近日,自然資源部印發《關於2024年土地利用計劃管理的通知》,獎勵廣東省820畝紅樹林造林合格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均為惠州市紅樹林造林合格面積兌現的國家級獎勵指標。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惠州通過省級核查的造林合格面積2052畝紅樹林,約占全省總面積的45.8%,分別獲得國家和省級獎勵指標820畝、206畝,攏共1026畝,成為廣東省首個獲得國家和省級造林獎勵指標的地市,各項成績綜合排名全省第一。
因為紅樹林,惠州又拿了個全省第一,獲得1026畝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不同於排位的虛名,用地指標獎勵絕對是硬資產,解了惠州建設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進程里最剛需的渴。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當下的惠州正高站位謀劃「2+1」現代產業集群和打造「3+7」工業園區,投資建設利好不斷、優質項目紛至遝來,城市各領域都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蓬勃勢頭。儘管惠州承諾每年供應工業用地1萬畝以上,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向產業傾斜,但因為城市發展速度太快,項目數量太多,建設用地要素長期處於緊繃狀態。
由於國家施行建設用地指標制度,每個地市每年可用建設用地面積規模嚴格限制。對於當下的惠州來說,可以用的土地規模有限,需要用地的建設項目太多,就導致了部分項目因為沒有土地指標配置懸在空中,排隊等待。
集中獎勵1026畝用地指標,總計面積近100個足球場的大小,可以按需配置給全市有用地需求缺口的優質項目,這代表著一大批在等待著土地供應的項目可以得到保障。
實際的效果也確實如此,據惠州市自然資源局信息,獎勵指標目前已盡數使用,惠東糧油儲備庫、馬安智慧物流園、惠州南站綜合交通樞紐配套等一大批重點項目落了地,這為惠州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提供了強大助力。
惠州這些年深耕濱海生態修復實屬不易。2013年以來,政策探索、群眾阻力、資金缺口、技術難題等,每一個關口都是硬骨頭。儘管當前周邊村莊生態環境變了樣,村民生活提了檔,但面對動輒數千萬元的紅樹林營造項目資金投入,加速讓生態環境與實效資產掛上鈎才是關鍵。
用地指標獎勵無疑是驚喜,讓紅樹林真正化身成了「金樹林」,生態資源真正轉化成為發展資產,實現了生態、產業「兩相和」,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的活力。(記者 張峰 王昌輝 通訊員 鄒銘 馬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