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發布第二批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16個典型案例聚焦要素跨境流動、民生融合、營商環境、重大平臺建設等重點領域,充分體現了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的新成效,對進一步凝聚粵港澳三地共識、推進大灣區建設向縱深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深入推進粵港澳全方位互聯互通的關鍵所在,也是難點所在。去年4月,廣東發布了第一批共20個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在發揮示範帶動效應的同時,也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探索了新的突破口。未來如何繼續紮實推進與港澳規則機制的聯通?此次發布的第二批案例,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新的亮點,或許可以成為我們觀察的一個窗口。
首先是規則銜接領域更加豐富。與第一批案例相比,第二批案例在一些新的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著力破解存在的難點堵點問題,加快推動大灣區全方位互聯互通。例如,「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港澳私家車進入內地難的問題;河套率先開展數據跨境交易試點,實現定製化數據跨境可信傳輸;粵港澳大灣區商事糾紛司法規則銜接指引(一)出臺,為涉港澳商事糾紛的處理,提供了更加具體、清晰的操作指引,等等。
其次是規則銜接方式更加多元。第二批案例創新探索出一些新的模式、新的做法、新的方法,進一步豐富了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工具箱」。例如,省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建設粵港「跨境通辦」線上服務專區,創新打造「灣事通」綜合服務平臺,對以技術手段推進規則銜接具有示範意義;珠海市靈活運用經濟特區立法權創新制定了澳門醫療人員、藥學技術人員專業資格在橫琴執業的辦法;中山創新突破跨境貿易和資金結算難的難題,成功實現「港藥粵產」。
再就是規則銜接更加注重回應民眾關切。第二批案例聚焦與港澳居民息息相關的教育、就業、政務服務等領域,打通了民生融通「最後一公里」。例如,南沙創新與港澳教育銜接機制,民心港人子弟學校採用香港學制,真正實現與香港本地課程無縫銜接,學校在讀香港學生佔比超過90%;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高水平建設「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實現政策「全覆蓋」服務「全鏈條」交流「全場景」,累計孵化港澳青年創業項目5000多個。
不難看出,這些典型案例都是關注專項領域、聚焦具體問題的「小切口」,而解決問題,正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解決問題入手,三地民眾關心什麼熱點、難點問題,就根據實際情況精準把脈、靶向施治,讓「小切口」產生「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效果,以「點」帶「面」促進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切實提升大灣區居民的獲得感。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五周年。五年來,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體制機制「軟聯通」成效顯著,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但也要看到,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既要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著力破解制度性根本性問題,也要立足當下,聚焦熱點難點問題,大膽探索、紮實推進,以更多「小切口」帶動大灣區規則銜接的「大變化」。( 李妹妍 )
頂圖圖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