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人民銀行主管的《金融時報》周二報道,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可以作為一種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幣政策工具儲備。這是央行首次對買賣國債作出回應。
該負責人指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我國國債市場規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動性明顯提高,這為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現券買賣操作提供了可能。
「一些發達經濟體央行在常規貨幣政策工具用盡情況下,被迫大規模單向買入國債來實現貨幣政策目標,而我國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人民銀行買賣國債與這些央行的量化寬鬆(QE)操作是截然不同的。」上述負責人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說。
分析人士指出,實施QE通常有兩個觸發條件,一是實際經濟增長率逼近零,二是政策利率逼近零。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保持中高速發展,一季度實際GDP同比增長5.3%;政策利率距離零還很遠,比如,7天逆回購操作利率目前在1.8%。
他們表示,和其他央行貨幣政策工具(逆回購、MLF)一樣,本質上,買賣國債只是一種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工具,現階段而言,人民銀行更傾向於通過結構性工具來精準滴灌。2023年,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了4萬億元,其中以中期借貸便利操作(MLF)與結構性工具為代表的「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科目起到了主要貢獻。
但長期來看,分析人士表示,國債將在貨幣政策工具中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如債券利率與信貸利率聯動等。另外,隨著降準空間一再壓縮,未來購買國債也可以成為調節貨幣供應的潛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