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中國傳統藝術中,篆刻屬於「小眾」藝術,不及書畫的學習者多。林建榮(林墨子)6歲開始學習書法篆刻,40多年來一直堅持創作。在2024年國家藝術基金名單中,他憑藉篆刻《都市生活圈-香港地鐵印譜》獲選美術創作資助項目,成為本港入選的12個項目之一。
林建榮表示自己的作品靈感源於本地詩人秦嶺雪的《地鐵長詩》,他認為地鐵這種公共交通工具,足以反映社會現象。
篆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亦是中國古老的藝術代表。篆刻藝術入門門檻較高,須具備一定的書法基礎,難以找尋自己的個人風格,傷神傷眼。林建榮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篆刻是以篆為先,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以中國文字為體系,並以藝術手法進行傳承。」對於能入圍2024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他感到榮幸,並認為這是對自己多年來從事篆刻的肯定和鼓勵。
林建榮作品《行而不輟 未來可期》。
方寸間呈現萬象故事
林建榮出生於福建的書香門第,受教於韓天衡、鄭玉水習金石書畫鑒賞,1990年代移居香港,得施子清、秦嶺雪指授,旁涉詩文。書畫印兼擅,尤精篆刻。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西泠學堂篆刻導師,並於集古齋拍賣行工作。林氏的書法及篆刻作品個性鮮明,線條筆畫宛若倔鐵游龍,靈動而富有張力。近年他精研鳥蟲篆印式,於2019年「全國鳥蟲書篆刻邀請展」中獲得優秀獎。
在訪問中談起林氏的得意作品,莫過於他為2008年北京奧運創作《中國奧運冠軍金石千秋》136方印章,「我於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創作這批印章,後來全部捐獻給廈門奧林匹克博物館永久收藏,並設主題館長期對外開放。這批作品從藝術的角度解析和昇華以人為本的體育內涵,傳承體育與文化結合的奧林匹克運動精神,該系列作品輯入了2008年香港國際藝術交流協會出版的《中國奧運冠軍金石千秋》。」書中的篆刻展示了不同奧運冠軍風采,方寸間呈現了各式各樣篆書風格、不同造型創作。是次入圍項目的《都市生活圈-香港地鐵印譜》林氏將與西泠學堂的9個學生合作,將99個本地地鐵站站名刻成印章,在印章中呈現不同地鐵站的特色。
林建榮作品《中國奧運冠軍群英印譜》。
傳統藝術融入現代元素
林建榮認為,自己的藝術創作能入圍國家藝術基金,是因為作品詮釋了國家對於香港文化發展的關切和期許。他解釋:「香港充滿了多元文化,既受西方文化影響,也保存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不但匯聚各地藝術人才,也擁有中西文化薈萃優勢及廣泛的國際網絡,有助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因此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確立了香港在文化藝術交流領域的角色,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林氏表示,地鐵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搭載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包容性強,亦體現了和諧共融的相處環境,且在一定規則、框架下有條不紊地運行,正如香港一般。
林氏將《都市生活圈-香港地鐵印譜》分為兩個階段完成,「首先我會帶領9名學生逐步完成創作,作品從整體創作構思,到每個地鐵站名的印稿設計,都以傳統經典為架構,並加入現代視覺審美,盡量以百花齊放的形式展現。到作品完稿後的第二階段,我將製作成印屏展示,及編輯成《都市生活圈-香港地鐵印譜》一書出版發行,屆時書中會收錄該系列的印石和印面,變成可閱讀性,且傳播得更廣泛的作品。」他透露,作品預計於今年10月完成。
林建榮作品《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廿五周年》。
冀篆刻走向大眾
待作品完成後,林建榮希望有機會與鐵路公司合作:「將地鐵站名的印章於乘車卡、站內或列車車廂內展示,走進大眾視覺,讓市民與遊客更了解篆刻藝術。」他坦言,篆刻藝術在香港較為小眾,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不僅代表國家的支持,也為藝術家提供一個更大的平臺,從而將篆刻藝術從小眾帶向大眾,變成大眾可以共同關注的藝術媒介。「我希望除國家藝術基金外,香港政府也可推動各大財團資助藝術基金,多支持中外互動的交流活動。未來我將通過香港文聯、香港美協、中國書協香港分會、香港西泠學堂等平臺,培養優秀學員,通過展覽、比賽等形式,讓文化國粹和藝術傳播更專業、更廣泛、更深度。作為藝術家,也將藝術創作緊貼時代步伐,創作出更多貼近生活的好作品,講好香港故事。」 (記者:Janice 部分圖片:蔡啟文)
林建榮的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