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深圳大學的食堂里多了幾個「AI雞湯」的檔口。火紅色的「免費吃雞」招牌下,排隊的師生甚至站到了食堂門外。這些檔口後廚的每一隻雞,都是深圳大學騰訊雲人工智能特色班(簡稱「騰班」)的00後大學生們自己用AI「養」的。
深大食堂後廚師傅將處理好的烏骨雞下鍋熬湯
智慧養殖系統助力 烏骨雞出欄率升30%
去年,十餘位騰班學生走進貴州赤水烏骨雞養殖基地,在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馮禹洪、沈琳琳、王旭、廖江海、周宇、張琦等老師和騰訊工程師的指導下,採用騰訊AI技術和雲平臺,先後攻克硬件安裝、烏骨雞標註和識別、多模態算法訓練等難題,歷時8個月開發出全球首個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
2022年,16名騰班學生曾用100多天為汕頭特色鵝種獅頭鵝打造了一款AI養鵝小程序,用「鵝體識別」等技術識別呆頭鵝、發燒鵝,讓鵝群整體存活率提升了30%。
基於AI養鵝經驗,項目組利用目標檢測、追蹤和行為識別等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技術,及時發現「呆雞」和「木雞」,降低了疫病傳播的風險;同時打造「異物報警」功能,讓野狗和黃鼠狼等入侵者無法「偷雞」;還利用溫度、雨量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監控雞舍環境。
赤水烏骨雞
為了滿足養殖基地場主、員工、顧客等不同身份群體的需求,同時解決山高林密等散養環境的遮擋等問題,項目組決定搭建一套完整的智慧養殖系統。相較於AI養鵝小程序,這是一套服務烏骨雞養殖的產業級應用方案。
不只是單個小程序,而是實現「小程序+APP+智能大屏」的立體化終端布局;單個識別算法之外,還包含音頻、傳感器數據在內的多模態算法矩陣;不只是優化生產環節,而是要實現生產、管理、營銷全流程環節的優化;不局限於烏骨雞單個品類的數碼化改造,而是要構建中國特色禽類的數據庫和知識庫——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人工智能系副主任馮禹洪說,騰班要做的,是突破騰班。
歷時8個多月的研發攻關和持續迭代,對25萬隻烏骨雞進行識別和追蹤,10萬張「雞體」照片,匯聚成全球首個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系統運行半年多,養殖基地的烏骨雞提升了30%的出欄率,增產6萬多隻。
「騰班」人才培養模式再次開花結果
春節臨近,為回饋騰班師生,分享豐收的喜悅,養殖基地寄給深大騰班數百份烏骨雞和上百份烏骨雞蛋。同學們決定,請食堂在放假前將烏骨雞熬製成「AI雞湯」,送給還在校的一萬多名師生免費品嘗,也嘗嘗「科技的味道」。
在收到學生送來的雞湯後,騰班的輔導員陳國樊笑著說:「以前都是我給他們『灌雞湯』,現在輪到他們給我送『真雞湯』了。」從老師、騰訊工程師、輔導員到食堂阿姨,騰班學生們給這半年多的「陪伴者」們都送了一碗雞湯。人潮散去後,騰班學生們圍坐在一起,品嘗這碗凝結了自己8個月心血的雞湯。
據了解,「騰班」是由騰訊雲和深圳大學聯合打造的人工智能特色班,以人工智能賦能國家經濟發展為己任,培養人工智能特色人才。校企協同共建培養方案、課程,資源共享;共建科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協同指導學生參與企業項目,通過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智化技術改造傳統養殖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應用創新能力。
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智能大屏示意
騰訊雲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華南區負責人王才榮介紹說,在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建設過程中,騰訊雲就提供了包括公有雲、數據庫和Ti-one模型訓練平臺等多方面的資源和技術支撐,同時還提供了流媒體編程、伺服器管理、容器技術等方向的技術培訓和實訓指導。
深圳大學與騰訊雲將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總結為「產業出題,師生答題,騰訊助力,共建共享」,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建設便是該模式的又一次開花結果。
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院長黃惠指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產業和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建設這一個出口案例,是計算機與軟件學院落實「產學研創」四位一體人才培養為辦學定位的生動典型。在該系統的建設中,學生成為了人工智能技術合作人,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將幫助他們蛻變為真正的AI人才,成為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發展的技術骨幹和行業精英。
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智能大屏示意
「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建設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實踐。」深圳大學副校長張曉紅說,「雙方的緊密協作不僅讓學生們解決了行業的真問題,也加深了自身對技術、理論的理解,練出了硬技能,長出了真本事。」
在她看來,項目也再一次證明,「在實踐中治學,在治學中出實招、解民生,是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路徑」。數據顯示,2022屆和2023屆騰班畢業生超50%進入頭部企業就業,超40%進入海內外高校深造,就業率、深造率高。張曉紅表示,未來深圳大學將聯合騰訊雲持續探索,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把代碼寫在祖國大地上,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記者林麗青)
頂圖:師生在食堂檔口排隊打「AI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