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山大學與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合作建設的高能直接幾何非彈性中子散射飛行時間譜儀(以下簡稱「高能非彈譜儀」)在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揭牌,預計於明年正式投入使用。作為科學家觀察材料微觀結構和運動特徵極為獨特的「顯微鏡」,高能非彈譜儀有望進一步揭示高溫超導機理、熱電機理等前沿科學問題。
中子散射譜儀是一種能深入研究材料內部結構和運動等性質的測量儀器,是一臺具有極強穿透能力的「超級顯微鏡」,能夠對材料做無損、微觀的研究,是前沿科學研究的利器。
據了解,一舉國矚目的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於2018年建設成功。從中子源發散出去,一共設計了20條譜儀線路,他們就像「超級顯微鏡」的不同鏡頭,滿足不同的科研需求。不過,因為技術難度大,建設成本高,首期建設的三臺譜儀不包括非彈性中子散射譜儀。
中山大學物理學院中子科學與技術中心主任、教授王猛介紹說,非彈性中子散射譜儀是是美國、英國、日本散裂中子源上最重要的一類譜儀。」
從2017年起,中山大學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積極推動合作建設高能非彈性中子散射譜儀,2019年簽署了合作建設協議,啟動譜儀建設。在過去的四年裏,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譜儀建設團隊和學校物理學院等相關團隊克服了疫情的影響,突破了斬波器、散射腔、探測器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攻堅克難,落實譜儀建設任務,並在今年六月份順利測量到了釩的聲子譜,標誌著中國首臺高能非彈性中子散射譜儀的成功建設。
這是中國首臺非彈性中子散射飛行時間譜儀,設計入射能量範圍為10 - 1500 meV,主要性能指標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高能非彈譜儀正式投入使用後,中國科研人員不用再去國外開展研究,改變過支研究時間和內容受到很大的約束。中國的科研團隊可以利用這臺中子譜儀觀察鎳氧化物的磁激發譜,獲取磁性、自旋動力學等數據,助力高溫超導的機理研究。
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表示,譜儀開放運行後,將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推動中國中子科學與技術發展。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參加揭牌儀式。(記者 黃裕勇、通訊員李建平、朱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