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和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合作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位處索罟群島以東離岸水域,已於今年7月投入運作,成本約80億元,截至現在已接收4艘船,每艘船有15萬立方米天然氣,而兩間電力公司使用天然氣發電比率超過五成,未來百分比只會愈來愈高。
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總監李德明簡介項目元素。
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總監李德明今日(30日)介紹稱,項目設有兩條天然氣管道,一條長約18公里至港燈發電廠,另一條約45公里至中電發電廠。碼頭會有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長期停泊作儲存工作,透過再氣化設施將液化天然氣再重新變回氣體,再送至電廠。他介紹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是現存世界上最大,儲存量達26.3萬立方米,假設3人家庭每個大概使用300度電,便可提供150萬用戶2個月容量,長度340多米,約為3個英超足球場,是相當大一隻船。這艘船是向日本船公司租用,第一階段為10多年。
中電和港燈各派出兩位工程師分享經驗。
李德明形容這項目獨一無二,因香港沒人懂得做,無一個部門曾經經歷過如何審批有關工作。他透露過程中遇到很多挑戰,花了約6個月時間作國際性投標工作,在疫情期間中國海洋石油克服疫情期間省與省聯繫切斷情況,完成預製件,團隊在疫情最嚴峻時間要在未上船前先進行隔離,更要經歷很多不同天氣變化,與天文臺有一個很直接溝通方法,清楚掌握海上情況。
李德明還提到有與綠色團體和漁民密切接觸,最關注碼頭旁邊有一個地區有江豚出入,故有一段監察期作監測,並會定期把監測成果上載至網頁,現時大概一個月運送一次天然氣,暫時與預測一樣,不會對周邊構成任何影響。
中華電力資深工程師譚國鴻是馬來西亞人,以往製作的項目大都在海中央,普通人都看不到,今次設置比較容易看到,可讓親人和朋友知道自己做過什麼,故感覺很驕傲。譚國鴻稱,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是一個減碳項目,很貼地,為香港市民和社會減碳,有很大和重要意義。
圖為中華電力資深工程師譚國鴻。
港燈工程建設科項目工程師郭浩駿指出,在2021年在船上住了1個半月,需於另一位工程師每12個小時輪班,而鋪設海底氣侯時橫跨農曆新年和情人節,於是在農曆新年會透過電話和網上拜年,情人節時會寫一張「情人節快樂」的紙作簡單慶祝,而海中心訊號未必很好,要完整講完一個電話都不簡單。至於5年來參與項目時間讓其有機會舉辦持份者聯絡小組會議,提升自己的溝通技巧,港燈資深工程師分享很多寶貴經驗,故期望可做到對方角色,向未來工程師分享自己知識,承傳下去。(圖:蔡啟文攝)
中華電力資深工程師霍逸麗認為感受到項目的初衷和減碳的意義。
港燈發電科維修部工程師陳泓懿遇到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工程師,聽到對方想法,為自己維修保養工作崗位帶來創新與進步。
港燈工程建設科項目工程師郭浩駿。
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總監李德明回應傳媒提問。
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使用現存世界上最大的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
頂圖:(由左至右)中華電力資深工程師譚國鴻、中華電力資深工程師霍逸麗、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總監李德明、港燈發電科維修部工程師陳泓懿、港燈工程建設科項目工程師郭浩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