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第五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行。48位青年科學家首次集體亮相併領取獎盃。「科學探索獎」發起人、評審和獲獎人等近200位科學家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屬於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榮耀時刻。
第五屆「科學探索獎」48位獲獎人合影
今年,頒獎典禮上又出現許多「新面孔」。首位外籍非華裔獲獎人誕生,數學物理學、交通建築領域首次出現女性獲獎人,不少機構和地域實現了「科學探索獎」零的突破……數個「首次」帶給獎項多元化面貌,也印證著中國科技創新的蓬勃發展和科研生態的不斷優化。
「科學探索獎」五年累計資助248位青年科學家,鼓勵青年科技人才勇闖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中,共有7位研究成果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2位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眾多獲獎人在國際核心科學期刊上發布重大科研成果。
頒獎典禮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發表致辭:「這是新征程的第一步,期盼獲獎科學家能貢獻突破性、顛覆性、捅破天、打碎『卡脖子』枷鎖的創新成果。中國的希望在年輕人身上,中國的強大靠在高科技領域有作為的你們。」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發表致辭
數個「首次」,彰顯獎項多元化面貌
作為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科學探索獎」於2018年設立,由楊振寧、饒毅、施一公、潘建偉、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共同發起。獎項覆蓋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十個領域,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
每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都是一場致敬探索者的璀璨之旅。2019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宋保亮表示:「它讓科學家也可以像明星一樣,在聚光燈下講科學的故事。」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陳焱說:「我孩子、老公都去了,他們知道我平常工作是搞摺疊結構的,但是頭一次來見證我在工作上的成績。」
9月23日,本屆獲獎人——來自十大領域的青年科學家攜家人走上紅毯,途經鐫刻五年探索獎歷程的歷史牆、名人堂,最終從「科學探索獎」發起人、評審手中接過屬於他們的榮耀獎盃。
2023年「科學探索獎」數學物理學領域獲獎人彭新華發表獲獎感言:「今天站在這裏,感謝『科學探索獎』讓我心無旁騖地繼續科研,更是給了我敢闖『無人區』的勇氣和動力。」
2023年「科學探索獎」數學物理學領域獲獎人彭新華
彭新華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事物理研究,她與來自大連理工大學、從事船舶工程研究的鄒麗,來自同濟大學、從事土木工程研究的周穎一起在本屆獲獎人名單中出現,也使得數學物理學、交通建築兩個領域首次誕生了女性獲獎人。在現場,彭新華與所有女性科研工作者共勉:「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堅信『她力量』,踔厲奮發、勇毅篤行。」
香港大學副教授Joseph Ryan MICHALSKI成為「科學探索獎」首位外籍非華裔獲獎人。他關於火星生命的研究計劃激動人心。在頒獎典禮現場,王志珍說道:「隨著基礎研究水平的不斷提升,『科學探索獎』不但成為中國科技界極為關注的大事,也在對全球優秀科研人才產生吸引力。」
「科學探索獎」每年資助不超過50位青年科學家,今年實際資助48人。這是獎項設立以來首次資助人數未滿額,體現出「科學探索獎」絕非「為評而評」,而是嚴格遵循實事求是、寧缺毋濫的原則。
「這些原則不僅是為了獎項公正,更是為了守護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奚丹在致辭中表示:「短短五年,探索獎讓我們看到,『信任的種子』能夠開出美麗的花朵,『希望的燈火』可以燎原成奪目的彩霞。」
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
五年碩果,激發科技創新原動力
「科學探索獎」五年資助248位青年科學家,他們來自26個城市,90所科研機構,平均年齡41歲;35周歲及以下的獲獎人26位,女性獲獎人24位,各佔大約10%;還有11位港澳地區獲獎人。
過去五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潛心探索,已成為中國科研創新的一支精銳力量。截至今年6月,獲獎人在獲獎當年及其後,共有7人研究成果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在科學類知名刊物CNS(《細胞》、《自然》、《科學》)共發表論文29篇,共有839篇SCI論文向騰訊基金會或「科學探索獎」致謝。最新一次兩院院士增選,武漢大學教授宋保亮、北京大學教授樸世龍是其中最年輕的兩位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也是「科學探索獎」獲獎人。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科學探索獎發起人鄔賀銓認為:「『科學探索獎』的發起,主要動機是希望真正把科技創新的關鍵——創新的原動力激發出來。科技創新根本在人才,探索獎定義在4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在資助五年以後,他們在50歲以下,正是科技行業的骨幹和棟樑。同時,探索獎定位在長遠,更看重他們在科學前沿前瞻性方向上的選擇和創新思路的探索,以及從基礎科研、基礎應用等方面著力支撐國家科技發展。」
這樣的資助,也讓科學家更有底氣、有定力潛心基礎科研。在獲獎人每年提交的科研進展報告中,頻繁提及「對開展探索性研究更加充滿信心」「開展了更多的探索性研究」「有更多時間投入科研工作」等。
2023年「科學探索獎」醫學科學領域獲獎人劉強的研究方向是免疫學,他分享了自己的兩個夢想:「一個是看到免疫治療的新療法可以在臨床上幫助更多患者。另一個是,希望國家未來湧現出一批優秀的醫生科學家,引領醫學科學的原創探索,改變臨床疾病的診療。」
2023年「科學探索獎」醫學科學領域獲獎人劉強
2023年「科學探索獎」前沿交叉領域獲獎人石發展表示:「『科學探索獎』鼓勵我繼續聚焦自旋量子精密測量的生物醫學交叉應用研究,持續推進該方向的發展;同時也期待更多年輕人進入這一前沿領域,力爭在新一代磁共振從基礎技術到應用落地發展中有中國人的重大貢獻。」
2023年「科學探索獎」前沿交叉領域獲獎人石發展
典禮上,深圳春蕾夢想合唱團傾情獻唱,女童們用最純粹的天籟童聲表達她們對科學家們的尊敬和仰慕,致敬探索和夢想,這也正是春蕾深圳團成立以來的首次亮相。
「看到現場有不少小朋友,如果能共鳴幾位小朋友『想成為科學家』就更好了。希望我們能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將科研的接力棒和科學精神傳遞下去。」石發展說到。
長期主義,投入創新型科學資助
今年是「科學探索獎」五周年,也是騰訊踐行科技向善、長期主義投入科學資助的五年。奚丹在採訪中表示:「國家對基礎科研的投入是科學家們勇攀科學高峰的動力之源,騰訊的初心始終是儘可能發揮社會資金更為靈活的優勢,力求成為國家資助基礎科研的有益補充,探索社會資金長期穩定支持基礎科研的創新模式。希望讓科學家更有底氣、有定力潛心基礎科研,激發更多『從零到一』的原始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多原動力。」
回顧「科學探索獎」五年曆程,核心價值還在於探索出了企業出資、科學家主導、基金會運營的創新機制。
項目始終堅持「科學家說了算」,不斷響應科學界的呼聲,組建了有公心、有鑑賞力、有科學品味的評審班子;始終強調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有30%獲獎人獲獎時沒有傑青、長江學者等人才頭銜;始終把科學問題和探索突破放在核心位置,從一開始就有嚴格的迴避制度、監督制度,以保障專業、公正、公平、透明,致力於打造清新的科研文化和評審文化。
正因如此,「科學探索獎」得到科學界、教育界多方熱忱參與和支持。有超過1300位各國院士、50多所著名高校校長參與「科學探索獎」的提名、推薦、評審。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40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大獎得主參與其中。
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表示:「五年來,『科學探索獎』發展的成功,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他認為:「『科學探索獎』本身就是對中國現階段如何建設科學獎勵制度的有效探索。五年來的實踐證明『科學探索獎』實施的一系列充分發揮優秀科學家主體作用的評審、監督和發布辦法是成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針是有效的,獎金完全由獲獎人自由支配的機制是有吸引力的。我高興地獲知,騰訊公司將長期資助這個獎項,我相信只要不斷總結經驗,持之以恒,『科學探索獎』一定能成為我國最出色的科技獎項之一,為我國科技人才培養與科技事業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
獲獎理由
數學物理學
化學新材料
天文和地學
生命科學
醫學科學
信息電子
能源環境
先進製造
交通建築
前沿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