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提到遼寧阜新會說,哦!那裏是「玉龍故鄉」,事實上這個「玉龍」所指並非是玉製成的龍,而是指在阜新查海遺址發現的「中華第一龍」和「世界第一真玉」!
10月16日,「千年古道 詩書之路2024中國著名作家遼西走廊文化行」活動來到查海遺址博物館,現場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玉龍故鄉的真正理解應該是「玉·龍故鄉」。
據悉,查海遺址位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鎮北查海村西南約2.5公里的向陽臺地上,於1982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間發現,自1986-1994年共進行了七次發掘,揭露房址、窖穴、灰坑、墓葬、龍形堆石等遺蹟;出土石器、陶器、玉器,動物遺骨和植物碳化物等遺物,經碳十四測定並加樹輪校正遺址年代距今約8000年。查海遺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評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阜新查海遺址博物館於1992年9月建成開館,是查海遺址的保護、管理、展示、研究和宣傳機構,其基本陳列定為「玉龍故鄉 文明發端—查海文化展」。
來到查海遺址的室外展示區,可以看到聚落在中央區的一條龍形堆石,其採用大小均勻紅褐色天然石塊人工堆砌擺放出來的,石塊大小在8-12厘米之間。龍形堆石全長19.7米,頭部寬約3.8米,龍身寬約2.2米。龍形堆石的龍頭、龍頸、龍體、龍尾、龍爪等擺放分明,石塊從頭到尾排列有序。
龍的前身較寬大,石塊堆積較多、較厚,身體前部下方石塊堆砌出像足又像雲霧的襯托物,由頭、身體向尾部石塊逐漸變薄、變少,尾部更加鬆散細小。總體上觀看是頭向西南,昂頭張口,身體呈彎弓狀,尾部漸近變細擺向東北方向,若隱若現,給人巨龍騰空飛舞的態勢,栩栩如生。
這,就是迄今為止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形象,堪稱「中華第一龍」。
查海文化的第二個典型代表就是玉文化。查海遺址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其成為文化交流的樞紐,既有利於文化的成長,又利於文化的傳播。查海遺址出土的玉器全部為透閃石、陽起石軟玉,即真玉。中國的軟玉礦藏主要分佈在新疆的和田、四川的汶川、河南的淅川、江蘇的溧陽、臺灣的花蓮、遼寧的岫巖等地。查海文化時代交通不發達,所用玉器可能就近取材,距離查海遺址最近的軟玉產地就是岫巖,查海玉器從質地、色調、光澤幾方面,絕大部份都與岫巖透閃石玉料標本相近。而岫巖軟玉即為紅山文化玉器的主要來源,對東北亞史前文化影響重大。
正因出土了中華第一龍和世界第一真玉,1991年8月21日,中國現代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北京為阜新首屆玉龍文化節欣然題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
蘇秉琦先生為查海遺址含義深刻的這八個字題詞,阜新因此而得「玉龍故鄉」的美譽,這不僅是對阜新源遠流長的 8000年查海文化給予的肯定,更是對查海文化博大精深的「玉和龍」文化內涵的高度概括,也確立了查海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發端的地位和作用。
在文化採風活動現場,工作人員還介紹說,八千年前查海人在此定居農耕,創造出輝煌的玉和龍文化,蘊含著豐富傳統文化精髓,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與見證。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查海文化開啟了中華民族萬年文明的起步,確立了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進程中發端的地位,成為了新時代阜新的文化標識。促進查海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富有文化魅力、具有時代價值的查海文化弘揚起來,使收藏在查海博物館裏的文物和在大地上展示的查海遺址都活化利用起來,提升查海文化的影響力,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記者 王藝橋 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