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16日)上午向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以下為發言全文:
立法會主席、各位議員、各位市民:
一、改革求變 由治及興
1. 這是我的第三份施政報告。
2. 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要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的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3. 兩年多前,我在參選時就在政綱提出「我們必須有變革精神」、「要進一步革新」,會建立「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設定績效指標以改革政府文化,成立關愛隊加強地區服務,推出「提前上樓計劃」幫助市民縮短公屋輪候時間,及就協助劏房戶初中生解決跨代貧窮等提出一系列革新措施。我相信不斷求進,自我革新;我相信識變、求變,守正創新,靈活應對挑戰和機遇。
4. 針對體系改革,我的理念是:體系中欠缺但有需要建立的,要建立;有嚴重缺失的,要撥亂反正;有瓶頸、短板或阻礙的,要突破瓶頸、清除障礙;有需要鞏固的,要強化和完善。改革過程中,要判斷哪些要由零建立,哪些要動手術撥亂反正,哪些要固本培元。改革時要注重系統觀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等的關係。可借鏡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但因基礎和體制可能不同,不能盲目照抄。改革方案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5. 上任以來,我一直按這理念進行改革。
6. 在「一國兩制」的實踐建設方面,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本地立法的憲制責任;重塑區議會,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體系建設;完成立法,讓到期地契有序地簡易自動續期50年,超越2047年,體現「一國兩制」的長期堅持。
7. 在政府治理方面,改革政府架構體系,重置政策局職能,並由13局增至15局;增設三位副司長,強化統籌跨局工作;設立副司長領導專班,強化執行能力;改革政府文化,以結果為目標,制訂績效指標;建立「全政府動員」機制,以處理大型事故等。
8. 在經濟發展方面,破天荒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利用政府資金,促進產業和經濟發展;發展「八大中心」;「以產業導向」發展北部都會區(北都);設立「人才服務辦公室」搶人才、「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搶企業;構建區域大學教育樞紐。
9. 在民生方面,推動醫療體制改革,建立邁向自主審批藥械體制;建立輸入醫護人員制度,改善公營醫療長期人手短缺;創新推出「簡約公屋」,填補公屋供應短期空白期;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凝聚資源精準扶貧;建立「一年一檢」最低工資保障制度;落實「三隧分流」等。
10.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結時。過去兩年,我和我的團隊一直以市民為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主軸,以發展改善民生。今年的《施政報告》會進一步深化改革,發掘新增長點;例如: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大力推動航運高增值部分的海運服務業發展,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圈,建立國際認可金屬倉庫;制訂「河套港深創科園區發展綱領」,開闢政策和制度創新試驗田;成立工作組發展低空經濟等。
11. 今年的《施政報告》繼續貫徹習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講話的「四點希望」,並就改革和變化闡述理念和發展目標、關鍵措施及績效指標;我同時制訂《施政報告》附篇,細列其他措施及相關事宜。
二、「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強化政府治理體系
(一)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
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
12. 「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不勝枚舉。香港在應對疫情時、克服經濟困難時、尋找發展機遇時,中央始終關心香港,並出臺多項惠港措施,從多方面支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
13.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以「一國」為根本,享「兩制」之利,可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香港享有國家優勢,同時享有國際優勢,這包括國家政策、保障和機遇。香港同時擁有全面開放的國際城市地位,奉行資本主義制度,資金、人員、資訊自由流通,採用普通法,有特區自身的立法和司法制度、法律、稅制、貨幣和金融制度等,是單獨關稅區,是國際大都會。
14. 我們將繼續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為國家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維護國家安全
15. 安全和發展是鳥之兩翼。發展必須有一個安全的社會環境,特區今年3月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本地立法的憲制責任和歷史使命。新訂立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與《香港國安法》渾然一體、兼容互補,完善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但國家安全風險可以突如其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必須保持警惕。
16. 維護國家安全,公職人員責無旁貸。《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第8(3)(a)條規定,凡香港特區的法律授予任何人任何職能,該職能須理解為包括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第114條規定,公務人員須協助維護國家安全的工作。各政策局及部門須檢視其守則、指引及程序等,確保符合上述規定。
17. 自覺維護國家安全至為重要。國家安全展覽廳今年8月啓用,深受市民歡迎。我們會培訓地區導師於社區推廣。明年配合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展覽廳會推出專題展覽。教育局也會更新國安教育課程框架。
推動愛國主義教育
18. 「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已制定推廣策略及措施,推動更多活動,令愛國精神扎根社會。明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政府會舉辦紀念活動,提升愛國精神。教育局會推展「心繫家國3.0」跨校、跨界別活動,繼續強化中小學的中國歷史和國家地理教育,及在內地交流增加愛國歷史元素。
弘揚中華文化
19. 今年4月成立的「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全力推廣中華文化,包括籌建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博物館和新的「中華文化體驗館」,並續辦「中華文化節」和中國通史系列展覽。
(二) 強化政府治理體系
20. 本屆政府自上任以來,推動多項跨政策統籌體系改革,及政府治理文化改革,強化政府治理體系。除了增設三位副司長加強領導和統籌跨局工作,我為指定項目訂立了指標,審視進度和成效,建立「以結果為目標」、做實事、做成事的政府文化,並更新《公務員守則》以闡明公務員須抱持的基本信念及操守準則,及設立「全政府動員」制度強化應變能力等。政府將進一步深化改革,繼續強化政府治理體系。
強化跨政策統籌體系機制
21. 我們會進一步強化領導和跨政策統籌機制,發揮司長及副司長的領導和統籌功能,將成立:
(i)「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任主席,成員包括教育局局長、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等,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擴大銜接連貫,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同時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
(ii)「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由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以應用項目作啓動,制訂低空經濟發展策略和行動計劃,推動法規改革和部署基礎設施建設;
(iii)「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由政務司副司長任組長,加強跨部門統籌,結合社會力量,在地區發掘和建設匯聚人氣、富吸引力的旅遊熱點;及
(iv)「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由政務司副司長任組長,制訂措施,加速發展銀髮產業,滿足長者生活需要。
強化公務員治理能力
加強公務員管理
22. 在獎罰制度建設上,過去兩年的工作包括設立行政長官表揚榜、簡化著令表現持續欠佳公務員退休的機制、加強處理紀律個案的速度及力度等。我們會檢視《公務人員(管理)命令》和《公務人員(紀律)規例》,進一步優化公務員紀律機制,明年就初步方案諮詢公務員敘用委員會。
研習國家事務及國際培訓
23. 公務員須充分掌握國家的施政理念和策略。政府會就中央重大政策、報告等舉辦研習培訓,安排中高級及首長級人員到內地和海外知名院校受訓,培養國家觀和國際視野。
24. 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特區政府會繼續透過特定計劃,派員到聯合國不同辦事處任職。
香港與內地「公務員交流計劃」
25. 政府會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和北京、上海、重慶、武漢及杭州開展雙向的公務員交流計劃。
推出「政府治理人才培育計劃」
26. 公務員學院會推出「政府治理人才培育計劃」,加強培養領導人員的治理能力。學院亦會加強內部研究和培訓能力建設。
公務數字轉型
27. 「數字政策辦公室」會全力鞏固政府及公營機構資訊系統的根基,並牽頭利用本地開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文書輔助應用程式,在政府部門試行後推行。今年內推出約20項數字政府及智慧城市方案,包括運用區塊鏈技術發出指定公務員考試電子證書及消防處牌照、利用人工智能處理市民查詢等。
健全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安全
28. 政府會訂定關鍵基礎設施營運者保障其電腦系統的責任,加強抵禦網絡安全挑戰的能力,今年內提交條例草案。
圖:政府新聞處
三、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
29. 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發展有相扣牽引的作用。我們除了做大做強現有業務外,會建立新增長點,以建設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為切入點,匯聚相關企業落戶香港,作為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倉儲交割、航運物流、風險管理等運作中心,把握機遇,發展國際黃金、有色金屬及綠色運輸等市場,進一步推進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協同發展。
30. 香港黃金進出口量位居全球前列。現今地緣政治複雜,突顯香港安全和穩定環境的優勢,吸引投資者在香港進行黃金倉儲,推動黃金交易、清算和交割。我們會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機制和配套優勢,構建國際黃金交易中心。
31. 政府會推動國際大宗商品交易所在港設立認可倉庫,通過稅務優惠等措施,吸納企業落戶香港,推動大宗商品倉儲和貿易量。
32. 全球海空運輸正向綠色發展,政府會培育可持續航空燃料和綠色船用燃料的產業發展,推動建設燃料加注中心,把握新能源的金融、貿易和航運發展機遇。
(一)國際金融中心
33.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排名第三、投資環境排名第一。政府會不斷改革,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深化「互聯互通」豐富離岸人民幣業務
34. 我們會持續優化「互聯互通」機制,強化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助力人民幣國際化。主要措施包括持續提升基礎建設,升級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以便利國際投資者以不同幣種結算各類資產;提升固定收益市場的基建,例如為人民幣計價的回購交易建立中央清算系統,使在港發行的國債於離岸市場成為更受歡迎的抵押品;及繼續研究優化「跨境理財通」。
35. 我們也致力增加離岸人民幣流動性,善用特區與國家的貨幣互換協議,讓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更好支持香港經貿發展;提升香港人民幣即時支付清算系統夜間跨境服務能力,便利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全球結算;探討提供更多元化的離岸人民幣融資渠道。
36. 會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產品:
(i)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會鼓勵更多上市公司增加人民幣股票交易櫃臺,擴大人民幣股票範圍;
(ii)擴大人民幣債券發行,支持更多綠色和可持續離岸人民幣債券在港發行;
(iii)爭取國家財政部增加在港發行國債的規模和頻率,以及盡快在香港推出離岸國債期貨;及
(iv)積極與內地商討為「債券通」(南向通)適度擴容,包括擴大合資格境內投資者範圍,例如納入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豐富離岸投資者投資在岸債券的流動性管理相關配套,積極研究、適時推出以在岸人民幣債券做回購和抵押品等各種產品和安排。
進一步強化國際風險管理中心地位
37. 香港是全亞洲保險公司最集中和保險密度最高的地方。為進一步強化香港國際風險管理中心地位,保險業監管局明年開展檢討,包括研究透過基建投資的資本要求豐富保險公司資產配置以助分散風險,並帶動北都等基建投資。我們亦會繼續爭取內地大型國企等海內外企業在港設立專屬自保公司。
進一步強化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地位
38. 香港有2700間單一家族辦公室,有業界預計香港將在2028年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跨境財富管理中心。我們會全力推動更多環球資金在港管理,包括促進私募基金透過港交所開拓新銷售渠道,以及:
(i)「一帶一路」主權基金合作——爭取與中東等地區的大型主權基金合作,共同出資成立基金,投資內地及其他地區的資產;
(ii)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即日起,容許投資住宅物業,該物業成交價須為5000萬元或以上,投資於房地產獲計算入投資總額上限為1000萬元。另外,明年3月1日起,透過申請人全資擁有的合資格私人公司的投資可計入合資格投資金額內;及
(iii)擴大稅務寬減適用範圍——政府將諮詢業界,增加基金及單一家族辦公室享有稅務寬減的合資格交易種類。
積極拓展市場 深化海外網絡
39. 我們會繼續積極拓展和深化海外網絡,包括與中東、東盟地區的金融合作,舉辦更多國際金融盛事,並在金融領域上尋求進一步與伊斯蘭市場合作。
進一步優化證券市場
40. 措施包括:
(i)開拓海外新資金——落實追蹤香港股票指數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在中東上市,吸納當地資金配置港股;
(ii)爭取企業上市——善用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的優勢,吸引國際企業來港上市,同時推動內地大型企業赴港上市,爭取短期內實現更多標誌性的公開招股(IPO);
(iii)優化上市審批——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和港交所將公布進一步優化上市批核流程的具體措施,令上市申請審批時間更有確定性;及
(iv)提升市場效率——證監會和港交所會提升市場效率及降低交易成本,包括檢視保證金的存入安排、優化保證金和抵押品要求等。
便利市民跨境金融安排
41. 發展普惠金融的其中一環為便利市民進行跨境交易和支付。金管局與人民銀行正推動兩地快速支付系統互聯(即香港的轉數快(FPS)與內地的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IBPS)),便利兩地居民實時小額跨境支付;並會落實香港註冊銀行的內地分行在內地發銀行卡。
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
42. 香港的黃金進出口量位居全球前列。地緣政治日趨複雜,突顯香港的安全性和穩定環境優勢,吸引國際黃金現貨在香港儲存,推動黃金交易、清算和交割,更可發展香港成為黃金交易中心,帶動投資交易、衍生產品、保險、倉儲、貿易和物流服務等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43. 政府會推動構建國際級黃金倉儲設施,拓展用家及投資者在港存放和交割實金,帶動抵押和借用等衍生金融服務,為金融業開創新增長點。
44.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庫局)將成立小組推行建立國際黃金交易中心的工作,包括強化交易機制和規管框架、推動前沿金融科技應用、與內地探討把黃金產品納入「互聯互通」等。
提升綠色金融生態系統
45. 香港是亞洲領先可持續金融中心。港交所的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是目前唯一以港元及人民幣結算的國際自願碳信用產品交易市場。
46. 金管局將推出「可持續金融行動計劃」,財庫局亦將在今年內推出全面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ISSB準則)路線圖,目標是使香港成為首批將本地準則銜接ISSB準則的司法管轄區。
(二)國際航運中心
47. 香港是全球最繁忙及具效率的港口之一,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排名全球第四。貨櫃船在香港港口停留的平均時間為0.95天,約為世界前二十大貨櫃港口平均值(1.85天)的一半,享有「補時港」美譽,能彌補船舶在其他港口的延誤時間。
48. 航運業務可分為港口和海運服務。海運服務(包括船舶經紀、融資租賃、海事保險、海事法律及仲裁等專業服務)是航運業務的高增值部分,經濟貢獻近三年間(2019至2022年)增加近四成,是增長來源。我們會大力發展航運業務,同時多管齊下,鞏固提升國際航運中心地位。
設立「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
49. 政府會改革現時的「香港海運港口局」,成為「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作為高層次諮詢機構,協助政府制訂政策和長遠發展策略。我們將委任非官方人士出任主席,成員主要來自航運業界,並設有穩定的專責研究和推廣團隊,增撥資源,提升研究能力、加強海內外推廣和強化人力培訓,更有效支援政府落實政策,推進香港航運業的可持續發展。
推動高增值海運服務業發展
50. 我們會大力發展高增值海運和專業業務,政府一直推動更多航運業商業主導人和海運服務企業落戶香港,包括提供船舶租賃免稅優惠,並為海事保險、船舶管理、代理及經紀業務提供半稅優惠等。我們會繼續加強香港航運優勢,包括:
(i)優化和推廣稅務優惠——加大推廣現有航運服務稅務寬減措施,優化稅務優惠制度(包括在符合國際稅收規則下為船舶租賃商引入新的稅務扣除安排),壯大本地航運生態圈;
(ii)招攬海運服務企業落戶——推動具潛力或代表性的海運保險業務落戶香港,擴展海運保險產品;及
(iii)加大培育海事人才——加強與國際海事保險業機構協作,推動海事保險人才培訓,擴展「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納入更多綠色能源課程和海事保險考試等。
加快綠色航運中心建設
51. 我們會打造香港為綠色航運中心,包括:
(i)推動註冊船舶綠色化——海事處自今年起已向達國際減碳標準船舶提供現金獎勵,未來會加強推廣;
(ii)構建綠色船用燃料加注中心——年底前公布《綠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動綱領》,推動綠色船舶燃料儲存庫等基建發展,鼓勵港口減排,提供誘因鼓勵使用綠色船用燃料,與大灣區港口合作,並與主要貿易伙伴構建綠色航運走廊;及
(iii)提供綠色燃料加注的配套——為綠色船舶提供智慧化航行安全資訊,提升船隻航行監察服務系統,以助加注燃料時的安全。
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
52. 金屬和礦產等大宗商品佔全球航運交易量一半以上。船東和大宗商品交易商是航線和海運服務的主要使用者,吸引他們集聚香港運作可帶動海運服務,並推動期貨對沖等金融和專業服務,有利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我們會研究稅務優惠和配套,吸引相關海內外企業落戶香港,構建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
53. 有國際大宗商品交易所表示計劃在香港設立認可倉庫,在港存儲交割大宗商品,包括有色金屬產品。我們會把握機遇,推動建立設施和配套,吸引內地企業在香港進行大宗商品貿易,尤其有色金屬,進一步推動香港航運和貿易服務。
發展智慧港口 組織國際推廣
54. 政府會在明年完成構建港口智慧系統,具貨物追蹤、實時運輸資訊、電子資訊及文件存取、港口數據分析等功能,促進航運、港口及物流業持份者信息互聯互通。
55. 政府亦會與國際海運組織和企業舉辦更多大型活動,向全球宣揚香港海運實力。
擴大高增值物流服務
56. 我們正推進落實《現代物流發展行動綱領》,推出四幅優質物流用地,供業界發展多層式現代高端物流設施,明年會公布在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建設現代物流圈的規劃研究結果。
57. 政府會繼續加強與粵西地區及鄰近地區的物流合作,善用港珠澳大橋,擴大貨源,促進貨物經香港中轉。
(三)國際貿易中心
58. 全球貿易格局不斷變遷,部分供應鏈正向「全球南方」及「一帶一路」國家遷移,內地企業也積極走出去。
59. 《202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在「國際貿易」和「商業法規」排名全球第一,是海內外企業設立管理離岸貿易和供應鏈國際總部的優先選擇地。
構建高增值供應鏈服務中心
60. 香港擁有豐富離岸貿易和供應鏈管理的優質人才和網絡,包括生產鏈管理、出口信用風險管理、貿易融資、營銷、檢測認證、會計等專業服務。我們會加強高增值供應鏈服務:
(i)構建高增值供應鏈服務機制——投資推廣署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會建立機制,加強對接,吸引內地企業到香港建立國際或區域總部,並為在港企業提供一站式多元專業諮詢服務,協助它們「走出去」;
(ii)加大保障企業出口——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信保局)的法定最高彌償百分率會由90%提升至95%,並提供更多、覆蓋地區更廣的免費買家信用調查服務。信保局亦會擴大對電商的融資支援;
(iii)健全出口信用服務——推動中國信保落戶香港發展,提供海外投資及較長投資年期的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為在港內地企業「出海」和外資進入內地時,提供更完善出口信用服務;
(iv)推動貿易融資電子化——金管局正透過「Ensemble」項目沙盒試驗電子提單代幣化,善用科技降低欺詐風險,協助金融機構批出貿易相關融資。金管局會和其他地區以試驗形式,制訂傳輸相關貿易資料的機制,促進跨境數據流動和國際貿易數碼化;亦會透過「穩定幣發行人沙盒」,讓潛在發行人測試不同區塊鏈應用場景,包括跨境支付解決方案;及
(v)利用數據提升金融服務——金管局「商業數據通」預計明年與土地註冊處系統連接,協助銀行善用數據優化服務。
擴展全球經貿網絡
61. 除擴展歐美市場外,我們會繼續擴闊經貿網絡,尤其「一帶一路」國家,包括:
(i)加大開拓內地服務貿易——在剛簽署的CEPA服務貿易修訂協議(即關於修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二),內地對多個服務領域進一步開放,包括建築工程、檢測、認證、金融、電影、電視等,更在大部分領域取消經營三年規定優惠香港,同時吸引更多初創企業、海外企業和人才落戶香港以進入內地。我們會落實協議,並加強推廣和提供協助;
(ii)強化貿易機制對接——繼續爭取早日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我們正分別與孟加拉國和沙特阿拉伯進行投資協定談判,並計劃分別與埃及和秘魯開展談判。我們已完成與秘魯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期望今年內正式簽署。我們亦會擴展全球經貿辦事處網絡,聚焦新興市場經貿聯繫;及
(iii)加大重點市場拓展——我們會繼續積極外訪「一帶一路」等重點市場,率領工商界及專業服務界到「一帶一路」市場考察,並籌辦「一帶一路跨專業論壇」,推廣香港專業服務。
推動總部經濟發展
62. 政府將加大力度吸引海內外重點企業在香港設立總部或分部業務。財庫局今年內提交條例草案,制訂引入公司遷冊機制,讓有意來港的公司,無須先在海外的原註冊地清盤並在港成立全新公司,而可保留公司的法人團體身份,讓公司業務得以持續運作,簡化流程、節省成本。
63. 我們會提供方便,讓香港註冊公司的外國人員(包括非永久性居民)到內地的「一簽多行」簽證有效期增至最長五年,並獲加快處理。
64. 為更吸引內地企業利用香港「出海」,我們會提供更多金融服務,促進內地金融企業國際化,把海外業務在香港統籌管理。金管局正就增強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科技應用和國際合作上,研究助力「出海」的內地企業享受跨境人民幣結算融資便利。
促進烈酒貿易
65. 現時香港對烈酒(酒精濃度多於30%的酒類)徵收進口價100%的稅款。為促進烈酒貿易,帶動物流和儲庫、旅遊和高端餐飲消費等高增值產業發展,政府參考取消紅酒稅帶動紅酒貿易的成功經驗,即日起,進口價200元以上的烈酒,200元以上部分的稅率由100%減至10%,而200元及以下部分,及進口價在200元或以下的烈酒,稅率則維持不變。
(四)國際航空樞紐
66. 香港是國際航空樞紐,連接全球近200個航點,航空貨運量超過十年全球第一。
67. 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今年內會完成三跑道系統建設,香港國際機場在2035年起的處理能力將增加五成。
提升航空發展策略
68. 政府會大力擴展航空網絡,支持香港國際機場開拓新航點和航班,尤其與「一帶一路」國家民航合作,同時結合珠海機場優勢,加強「經珠港飛」直通客運服務,共同開展國際貨運業務,擴大協同效應。
發展世界領先機場城市
69. 政府會聯同機管局規劃在機場島、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及東涌東新市鎮之間的海灣,擴大「機場城市」規模超過一倍,打造世界領先新地標。新項目包括構建藝術產業生態圈、興建亞洲博覽館第二期、設置遊艇港灣及配套設施、開設空運鮮活市集、增加公眾活動空間等,帶動高端商業、旅遊和休閒活動。
以大灣區擴容 擴大航空貨運優勢
70. 機管局正與東莞全力推進「海空貨物聯運」創新發展,明年底在東莞完成「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第一期永久設施首階段建設,逐步達致每年處理100萬公噸貨量。我們會超前部署,開展規劃第二期發展,引入更多高增值物流、跨境電商及快件服務設施。
71. 政府會把航空轉運貨物豁免許可證安排擴展至其他多式聯運模式,提升競爭力。
(五)區域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開展國際法律人才培訓
72. 「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今年會正式啓動,培養熟悉國際法、普通法、大陸法及國家法制等的法律人才。律政司的專責辦公室及專家委員會正全力推進工作。
加強推動調解服務
73. 國際調解院總部將在相關國際公約通過生效後落戶香港。政府會完善本地調解專業認證和紀律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國際調解中心。我們會在政府合約加入調解條款,鼓勵私營機構參考使用,並推出「社區調解先導計劃」增加培訓,推動調解文化。
建設體育爭議解決制度
74. 隨著體育運動和產業發展,體育糾紛愈趨複雜。我們會研究為體育爭議設立解決制度,推廣體育仲裁,發揮香港爭議解決的體系優勢。
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75.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於以科技賦能,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香港正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我們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完善新型工業發展策略和體制建設
76. 我們將制訂香港新型工業中長期發展方案,並推動成立「香港新型工業發展聯盟」,促進「政、產、學、研、投」緊密協作,構建香港新型工業合作平臺,包括提供融資機會、促進新來港上市企業與本地大學開展創科合作等。
推進第三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
77. InnoHK現匯聚本地和全球各地約2500名科研人員。政府已開展籌備建設第三個InnoHK研發平臺,聚焦先進製造、材料、能源及可持續發展,吸引世界級的科研團隊與本地院校合作,推動科研,匯聚人才。
擴大研究資助
78. 政府會推出新一輪15億元的「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鼓勵更多機構資助院校研究。
加大創科產業投資
79. 我們會加大投資和引領市場資金,革新政府投資創科產業的思路,包括:
(i)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成立母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半導體與智能設備、先進材料和新能源等,系統性建設創科產業生態圈;
(ii)優化「創科創投基金」——調撥15億元與業界配對成立聯合基金,投資策略性產業的初創企業,進一步提升香港初創生態圈建設;及
(iii)發揮港投公司「耐心資本」力量——港投公司會繼續引導和槓桿市場的資金,合力吸引創科企業落戶和扎根香港。
吸引國際初創加速器落戶香港
80. 政府將推出「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並撥款1.8億元以1(政府):2(機構)的配對比例,資助上限為3000萬元,吸引海內外具豐富經驗的專業初創企業服務機構在香港建立加速器基地,促成初創企業壯大。
發展低空經濟
81. 低空經濟是指一般於1000米以下空域進行的低空經濟活動,可用於救援、測量、送貨載客等範疇。建設低空經濟管理系統更帶動通訊科技、人工智能和數字產業等發展,以激活低空空域作為新經濟生產要素。
82. 政府將成立「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由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制訂發展策略和跨部門行動計劃,先以應用項目為起動,設定特定應用場地推動項目,並制訂法規及建設體系,研究部署基礎設備和網絡,包括:
(i)開拓低空飛行應用場景——全力推行試點項目,設立地點開拓無人機應用,包括無人機配送、測量、建築保養、航拍、匯演和搜救等;
(ii)修訂相關法規——包括放寬「超視距飛行」和無人機重量和載貨限制,推動市場加大研發投入,促進技術試驗,發展空中遊覽;
(iii)與內地對接——與內地商討共同建設低空跨境航線、出入境及清關安排和基礎設施配套等;及
(iv)研究部署低空基礎建設——低空活動長遠發展,須依靠高效智能化和數字化的低空基礎設施系統,以實時管理低空活動網絡,處理複雜管理和安全問題。工作組會就建設低空活動配套設施(如起降場和充電站)、通信網絡、航路網絡和管理等方面展開技術研究及規劃,為發展奠定基礎。
推進通訊科技發展
83. 低軌衛星成本較傳統衛星低,政府會研究簡化申請營辦低軌衛星牌照的審批流程。另外,政府會適時向市場提供更多合適的無線電頻譜。
推展航天科技研發
84. 香港科研團隊一直積極參與航天科技研發,今年更有香港居民獲選為預備航天員。我們非常感謝國家支持香港發展航天相關科技,政府將在InnoHK研發平臺下成立一所研究中心,參與嫦娥八號任務,為國家的航天發展作出貢獻。
推動新能源發展
85. 政府會在新能源運輸基金預留約7.5億元,資助的士業界和專營巴士公司購置電動車輛,並推出氫燃料電池重型車輛資助試驗計劃。
86. 我們會進一步推動新能源發展,包括:
(i)設立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用量目標——加快航空業碳減排,滿足國際航空公司對SAF日益增加的需求;
(ii)發展可持續航空和綠色船用燃料供應鏈——會就供需情況、存儲、加注等作長遠產業發展規劃;及
(iii)推動綠氫和低碳氫能——積極協助業界建設太陽能製氫裝置作為產業示範,明年提交條例草案,確保氫燃料安全使用。政府亦會擬備香港氫能標準認證模式。
(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87. 香港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分別佔本地生產總值及全港總就業人數約三成。我們將擴大科創、文創產業的知識產權交易生態圈,強化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地位。
完善知識產權法例架構
88. 政府將加強保障研發創新和創意成果,包括明年提出建議加強《版權條例》保障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現正檢視註冊外觀設計現行制度,明年展開諮詢;並就優化知識產權訴訟程序提交修例建議,讓高等法院更有效管理及審理相關訴訟。
89. 明年,知識產權署轄下的商標註冊處會推出全新人工智能輔助圖像檢索服務,便利公眾檢索商標數據庫。
90. 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計劃明年參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法律判決資料庫,分享香港法院重要的知識產權判例,彰顯香港知識產權司法水平。
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訓
91. 政府將繼續與專利代理業界和持份者商討,籌劃設立本地專利代理服務的規管安排,涵蓋資歷、註冊等方面,促進專業人才培育和質素提升。
92. 知識產權署會與資歷架構秘書處合作,開發實用教材供培訓機構使用,將惠及23個不同行業的從業員。
(三)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93. 為加快病人獲得先進診療,推動生物醫藥技術新質生產力,政府會以制度創新配合科技創新,發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改革藥械審批制度
94. 政府會加快改革藥械審批制度,包括:
(i)擴展「1+」審批機制至所有新藥,包括疫苗及先進療法製品,完善評審制度以加快註冊,體現「好藥港用」;
(ii)落實「香港藥械監管中心」成立時間表和邁向「第一層審批」路線圖,制訂藥械研發支援策略和措施;及
(iii)推進規管醫療器械立法準備工作。
加強生物醫藥技術研發轉化
95. 政府會全方位提升香港臨床試驗能力及推動創新生物醫藥成果轉化,包括:
(i)港深共同建設「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臺」,拓展研發網絡加快臨床試驗;
(ii)成立「真實世界研究及應用中心」,推動港深合作結合「港澳藥械通」數據,加快新藥在香港、內地和國外審批上市;及
(iii)支持在香港進行先進生物醫藥技術研發、臨床試驗及應用,吸引全球頂尖創新企業和研發機構落戶香港。
(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96. 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制度是新質生產力的重點之一。政府會提速發展數字經濟,包括加快產業數字轉型、加強數字基礎建設、研究促進數據交易生態,並以大灣區作試點探討便利數據跨境流動安排。
加速發展數字貿易
97. 政府會積極推動企業貿易數字化改革,包括爭取參與國際社會就數字經濟發展的討論,並在磋商雙邊貿易協議時,研究加入相關章節,促進數字貿易和跨境電商發展。
98.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正全力發展貿易單一窗口,提供一站式電子平臺,方便業界提交進出口貿易文件報關及清關。金管局已成立工作小組,對未來供應鏈的趨勢變化作深入研究,並提出建議。研究範圍包括如何從人才、金融基建及科技、法例等方面促進貿易電子化,減低貿易成本及提升貿易生態圈。
構建金融科技創新生態圈
99. 政府會繼續推動央行數碼貨幣、移動支付、虛擬銀行、虛擬保險及虛擬資產交易等創新金融服務。財庫局會發表政策宣言,闡述對金融市場應用人工智能的政策立場和方針。其他措施包括:
(i)推動以央行數碼貨幣(CBDC)跨境支付應用——金管局正積極在「多種央行數碼貨幣跨境網絡」(mBridge)上,測試和探索更多與跨境貿易結算相關的技術解決方案及場景,並擴大公私營機構的參與度;
(ii)完善虛擬資產交易規管——財庫局會就虛擬資產場外交易的規管完成第二輪諮詢,並提交規管虛擬資產托管服務提供者的擬議發牌制度;
(iii)推動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及數碼貨幣生態系統——金管局正推動「Ensemble」金融市場基建項目,探索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的應用,及利用數碼貨幣進行銀行同業結算,促進相關資產交易的發展。另外,金管局亦透過「穩定幣發行人沙盒」讓潛在發行人測試業務計劃和應用場景,並聯同財庫局今年內提交條例草案,規管法幣穩定幣發行人;及
(iv)推動數碼證券市場發展——金管局即將推出「數碼債券資助計劃」,鼓勵更多金融機構及發行人在資本市場交易中採用代幣化技術。
便利跨境電商物流服務
100. 為打造香港成為跨境電商物流配送中心,政府會檢視現行流程,提升跨境貨物配送的效率,加強香港的競爭力。
推動公營房屋建築和管理數字化
101. 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已挑選十條屋邨為智慧屋邨管理試點,明年起建立中央物業管理平臺,在日常管理引入數字科技,提升管理效率及服務質素。房委會亦會由明年起逐步在新建公營房屋工程項目中應用項目資訊管理及分析平臺,實踐工程項目數字化管理,善用三維數碼地圖、虛擬數碼模型等,提升工程效率。
推動法律科技
102. 律政司會設立「推動法律科技發展諮詢小組」制訂政策措施,並推動業界應用法律科技。
五、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一)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
103. 教育孕育未來,科技彰顯實力,人才引領發展。政府會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擴大銜接連貫,制訂政策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同時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
(二)集聚人才
104. 香港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是國際高端人才交流合作的匯聚地。
搶人才
105. 政府2022年底推出新的輸入人才機制,至今共收到超過38萬宗申請,約16萬名人才攜同家人抵港。
106. 未來五年,各行業人力短缺估算約18萬人。為了建立優質人才庫配合發展,我們將革新各項輸入人才機制,包括:
(i)更新「人才清單」,加入推動「八大中心」所需人才;
(ii)擴大「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大學名單,加入13間海內外頂尖大學至198間,把計劃內高收入人才的首個簽證期限由兩年延長至三年;
(iii)優化「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新增渠道吸引年輕及具經驗而人力極短缺的指定技術工種專才來港。新安排將設配額;
(iv)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增設機制,主動邀請頂尖人才來港發展,推進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及
(v)延長本港大學的大灣區校園畢業生納入「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的試行安排,為期兩年。
協助人才留港發展
107. 「人才服務辦公室」(人才辦)除因應人才個人需求提供協助外,會加強推廣線上平臺,提供薪酬、稅務、教育及簽證等全方位資訊,擴大合作夥伴網絡,與業界及僱主團體共辦線上線下招聘會,讓僱主與人才進行直接職業配對。人才辦會再舉辦國際人才論壇,並到海外宣傳。
推進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建設
培育未來人才 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108. 政府全力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包括:
(i)鼓勵更多本地學生深造——設立「香港未來人才深造獎學金計劃」,2025/26學年起,每年為最多1200名修讀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獎學金;
(ii)打造「留學香港」品牌——爭取舉辦國際教育會議及展覽,推動本港專上院校提升與各地院校的合作交流,在全球推廣「留學香港」品牌,透過獎學金等吸引更多境外尤其東盟及其他「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及
(iii)完善宿舍配套——我們會推出先導計劃,在規劃、地政、建築圖則審批方面拆牆鬆綁,鼓勵市場以自資和私營方式改裝酒店和其他商廈,增加學生宿舍供應。政府亦會因應市場需求提供合適地塊讓市場興建新宿舍。發展局轄下項目促進辦事處會為這些項目提供一站式諮詢便利服務。
推動自資院校優質發展
109. 明年提交修訂《專上學院條例》草案,完善自資專上院校的監管和質素保證機制。
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
110. 政府已在北都預留至少80公頃用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鼓勵本地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院校以靈活創新的模式,開拓更多品牌課程、研究合作和交流項目。在規劃時亦會預留彈性,便利學生宿舍發展。我們計劃在2026年上半年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
(三) 培育人才
推動多元出路
推進應用科學大學發展
111. 香港都會大學已獲接納成為首間應用科學大學。應用科學大學聯盟今年內將成立,進行聯動推廣,加強與各地應用科學院校交流合作等,政府已撥款1億元作為聯盟的啓動資金。
擴大職業人才庫
112. 政府會為職業訓練局新成立的香港資訊科技學院興建校舍以及發展升降機及自動梯技術中心。
推動中小學STEAM教育
113. 教育局會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推動數字教育,亦會更新初中科學科課程,並支援教師使用人工智能教學。
加強支援學校及師生
114. 政府會撥款20億元設立教師專業發展基金,支持教師專業長遠發展,持續優化教師培訓及交流項目;亦會撥款約4.7億元強化英語、普通話和其他語言的學與教,以及加強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繼續為有經濟需要的學童提供書簿津貼等資助。
加快青年宿舍項目
115. 為回應青年對擁有自住空間的期望,政府推出青年宿舍計劃,並在兩年前擴大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租用合適酒店和旅館轉作青年宿舍。我們更成立了專責小組,提供針對性支援和技術建議,包括協助它們與酒店業主商議,盡早達成協議。現時宿位數目已增加到約3000個。
支持青年購買資助出售單位
116. 房委會由下一期起為申請購買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單位的40歲以下白表青年家庭及一人申請者分派多一個抽籤號碼;並由下一期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起,增加1500個配額,全數撥予40歲以下的青年家庭及一人申請者。
加強支援青年發展
117. 我們會在啟德社區隔離設施設立「青年驛站」旅舍和青年文化藝術交流空間等配置,在南昌社區中心設置「連青人網絡」實體互動平臺,並加強與青年人溝通,包括善用新應用程式「HKYouth+」及其他線上媒體。
118. 為加強支援青年發展潛能,政府會在青年廣場開闢全新互動空間及設立視頻工作室;並推出新一輪「青年生涯規劃活動資助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優化服務,加強國家元素。香港賽馬會將出資3億元作支持。
119. 我們會繼續推展內地及海外交流和實習計劃,優化「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放寬資格至29歲或以下及持副學位或以上學歷,上調向企業發放就業津貼的上限至每月12000元,並探討雙向安排。
120. 優化「展翅青見計劃」,易名「展翅青年就業計劃」,放寬年齡上限至29歲,並增設大灣區工作實習機會。
六、促進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 推動多元經濟
(一)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融合文體旅發展
121. 本屆政府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統整文化、創意產業、體育及旅遊融合發展。為提升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政府銳意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提升文化軟實力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122. 文體旅局去年就制訂《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徵詢藝文界意見,涵蓋四個發展方向:推動多元及國際化的文化藝術發展、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和推動產業化發展。文體旅局稍後將諮詢文化委員會,並在今年內公布。
123. 「文創產業發展處」今年6月成立,透過產業導向推動業界發展,包括:
(i)「創意智優計劃」將培育更多具產業化潛力的文創項目,加強跨界別合作,引進市場資源,助業界開拓商機;
(ii)推動更多香港和海內外文創產品加入「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臺」,促進跨界別交流合作和商業配對,推進文化知識產權交易和轉化;及
(iii)把全新旗艦「香港時裝設計周」發展為年度盛事,打造香港成為亞洲時裝設計中心。
強化西九文化區長遠產業發展
124. 西九文化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藝術項目之一。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會領頭建設香港文藝創意產業鏈,推動文創旅遊,並透過多元創新的產業化建設,優化財務可持續性,包括︰
(i)進一步擴大香港藝術品交易優勢——推動建立完整的藝術品交易生態圈,建立高端私人藝術藏品儲存、修復和展覽設施;
(ii)推廣文化區為國際文創商業盛事場地——西九文化區有超過20個活動場地可舉辦不同類型盛事,加大力度招攬國際文創和商業盛事在文化區舉行,帶動更多遊客訪港,刺激消費;
(iii)加強文化藝術創意項目產出——以商業原則籌劃和策展在本地或海內外長期公演和展出的表演藝術和展覽項目,並擴大文創產品銷售渠道;及
(iv)打造文化區成為必到文創旅遊地標——推出更多特色體驗活動,並聯同香港旅遊發展局(旅發局)加強全球宣傳,吸引更多旅客。
推動體育發展 建設國際體育盛事之都
125. 近年,香港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表現出色。香港擁有豐富資源配套,加上即將落成的啟德體育園新地標和明年底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有優厚條件打造成國際體育平臺。政府將繼續推進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發展,包括:
(i)加強精英運動員和教練發展——政府已邀請香港體育學院檢討運動員(包括殘疾運動員)直接資助機制,優化培訓系統,並成立委員會督導運動醫學及運動科學發展。政府亦會加強教練培訓,探討建立統一教練認證制度的可行性;
(ii)促進體育活動普及化——提供更多體育及康樂設施,包括興建一個可舉辦國際級別比賽的游泳館和一個設有劍擊訓練及比賽設備的體育館,並把新興體育活動資助先導計劃恒常化;
(iii)改革體育總會管治——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將完成「體育總會機構管治和運作」檢討並提出建議,確保體育總會能高效運作,讓運動員(包括殘疾運動員)在公平和專業環境下發揮潛能;及
(iv)發展體育產業主場經濟——政府會繼續支持運動員參加各類賽事,並充分利用啟德體育園和其他現有場地主辦多項大型國際賽事,讓港隊在主場作賽,建立觀眾群,有利體育產業長遠發展。
126. 政府會重新檢視香港大球場改建計劃,確保啟德體育園和香港大球場發揮協同效應。
打造啟德體育園為體育和盛事地標
127. 將在明年第一季啟用的啟德體育園,是香港歷來最大型體育基建,有助推動體育發展,並帶動休閒娛樂及旅遊業等產業和盛事經濟的發展。
128. 政務司司長領導的「啟德體育園跨部門工作小組」會加強督導體育園順利落成啟用和宣傳,促進體育盛事、創新娛樂、餐飲、會議展覽和旅遊協同發展,並就安全部署、人群管理和突發事故處理等作充分預案和演練。
增強文化自信 打造香港旅遊新面貌
129. 我們會以創新思維打造香港成為首選旅遊目的地,利用好香港豐富和獨特的資源,例如維港、島嶼、鄉郊、文化、美食、生活時尚和歷史建築,結合科技、動漫、演藝和影視文化等優勢,做到「香港無處不旅遊」。
130. 文體旅局今年內公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藍圖2.0》),其中重點涵蓋推動文化、體育、生態及盛事等方向,範疇包括:
(i)開拓生態旅遊——我們會發掘更多特色郊外和海岸旅遊路線並完善配套,如印洲塘跳島遊;加快建設「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發展前南丫石礦場用地為休閒度假和戶外康樂地帶;及發展尖鼻咀和白泥為生態旅遊節點等;
(ii)開拓中東和東盟旅客客源——我們會積極推動社會各界提升相關旅遊配套,締造對旅客友善的環境,包括在機場提供阿拉伯語資訊和鼓勵的士車隊以阿拉伯語提供車隊服務資訊,整合提供清真食品的餐廳名單,鼓勵更多商業機構提供合適的設施,例如在酒店內提供禮拜設施,並加強人員培訓,加深他們對接待不同文化背景旅客的認識;
(iii)拓展具特色旅遊產品——在香港仔避風塘擴建部分、前南丫石礦場和紅磡站臨海用地項目推動遊艇旅遊;積極推動熊貓旅遊、賽馬旅遊等。文體旅局將推廣沙頭角文化生態旅遊路線產品;保安局亦會在今年內把沙頭角開放計劃的每日旅遊限額提升至3 000人,及透過人面辨識科技,讓在中英街居住和工作人士試行「無感」暢通方式進出中英街,並會研究應用相關科技配合未來開放中英街的旅遊發展;
(iv)發展盛事旅遊經濟——財政司副司長領導的「盛事統籌協調組」將繼續主動出擊,吸引不同盛事在港舉行,既重質亦重量,拉動零售和酒店業。我們會推動灣仔北會展站上蓋和紅磡站周邊臨海及碼頭用地的發展,提供活動場地,打造成新地標;
(v)鞏固傳統旅遊吸引力——旅發局會制訂十八區美食指南,舉辦美食盛事,推廣地區美食。文體旅局亦將在公布《藍圖2.0》時一併公布郵輪旅遊發展行動計劃,提升啟德郵輪碼頭作為母港及會議展覽和活動場地的功能;及
(vi)推動智慧旅遊及提升旅遊業服務質素——旅發局會加大面向本地和外地旅客,發展和推廣更多具香港特色的旅遊項目,並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提供一站式支援和景點推介。我們亦會推出嶄新傑出服務獎勵計劃,深化落實「好客之道」。
發展特色旅遊熱點
131. 政府會成立「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由政務司副司長任組長,加強跨部門統籌,結合社會力量,在地區發掘和建設匯聚人氣、富吸引力的旅遊熱點。
增加入境旅客
132. 特區政府已向中央政府提出進一步優化內地居民來港旅遊簽注的請求,包括恢復深圳「一簽多行」個人遊簽注及擴大「一周一行」個人遊簽注政策試點城市範圍等,中央政府有關部門表示將積極研究加速推進。
133. 為促進與東盟往來,政府即日起放寬柬埔寨、老撾和緬甸旅遊和商務「一簽多行」申請門檻和「一簽多行」簽證有效期由兩年增加至三年,去年已放寬的越南同樣受惠。我們會設加快審批通道,讓這些東盟國家團體旅客,經本地旅行代理商遞交簽證申請可獲特快處理。另外,我們會為東盟十國與商貿和發展活動等有關的特邀人士提供自助通關服務,並透過專櫃一站式處理其自助通關及簽證申請,各政策局會協助制訂名單。我們亦會由即日起全面取消旅客提交抵港或離港申報表要求,使出入境更便捷。
(二)推動多元經濟 支援中小企
134. 針對中小企在經濟轉型期常遇到的挑戰,政府會推出以下支援措施:
(i)再推「還息不還本」——容許「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的借款企業(包括就現有在八成、九成和百分百特別擔保產品下已批出的貸款,以及在八成和九成信貸擔保產品下新造貸款)申請最多12個月「還息不還本」,並將八成和九成信貸擔保產品的最長貸款擔保期分別延長至十年和八年,同時向兩種擔保產品下新造貸款提供「部分本金還款」選項。金管局亦正積極考慮就銀行資本要求提供彈性,促進銀行為中小企提供融資;
(ii)向「BUD專項基金」注資10億元——通過基金(全稱「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協助中小企升級轉型和拓展新市場,包括擴大「電商易」的地域資助範圍至東盟十國,並更針對性資助企業推行綠色轉型項目;
(iii)支持中小企數字轉型和把握電商機遇——擴大數碼港「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的涵蓋範圍,由零售及餐飲業延伸至旅遊及個人服務界等,一對一形式資助中小企數字轉型。在未來兩年繼續舉辦「香港好物節」,助力中小企拓展內地電商銷售市場,並適時在東盟市場舉行「香港好物節」;
(iv)強化中小企品牌發展——貿發局會制訂計劃,於內地和海外展覽會設立更多香港館,加強推廣香港品牌。工業貿易署和貿發局亦會加強支援中小企發展品牌和拓展電商銷售網絡;
(v)加強香港設計中心服務——重組香港設計中心架構和職能,協助設計業中小企提升產品和品牌設計服務,加強與初創企業和在港內地企業合作對接;
(vi)加強定期展覽獎勵——增撥5億元推出「定期展覽獎勵計劃2.0」,聚焦支持新設及國際性大型展覽,加大推動盛事經濟和會展業發展;
(vii)協助參與政府採購——房委會將優化加入維修工程承辦商名冊的申請程序,為承辦商提供更多投標機會;及
(viii)加強建造業付款保障——政府已提交的《建造業付款保障條例草案》,禁止將「有條件付款」等不公平條款寫進合約,並引入審裁機制以解決付款爭議。
發展銀髮經濟
135. 銀髮市場增長迅速,長者樂齡產品和服務需求不斷擴大,開拓新的產品和服務可滿足長者需要,提升其生活質素,更帶來商機。
136. 政府將成立「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由政務司副司長任組長,循五範疇推出措施:
(i)促進「銀色消費」——與各界構建樂齡友善消費,鼓勵在業務上加入銀髮經濟元素,例如長者折扣,並保障年長消費者權益;
(ii)發展「銀色產業」——推動樂齡產品市場化及產業化,整合資助資源,推動商界提供產品,擴展市場;
(iii)推廣「銀色品質保證」——推動樂齡產品認證,提升認受性及吸引力,並對接海內外標準,拓展銷售網;
(iv)推廣「銀色財務及保障安排」——協助長者作妥善財務安排並加強保障,包括推廣香港按揭證券公司轄下的退休理財產品、長者投資者教育等;及
(v)釋放「銀色生產動力」——循再培訓及再就業等方向,協助釋放長者的生產力。
推動漁農業可持續發展
137. 政府繼續推展「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包括在黃竹角海和大鵬灣新魚類養殖區發展深海養殖、籌備農業園第二期的發展工作、在新發展區推行「都市農業」策略、促進禽畜業界興建多層式現代化環保禽畜養殖場,以及推動休閒漁農業。
七、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引擎 深化大灣區合作
(一)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
138. 北部都會區(北都)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我們會在保持公共財政穩健的前提下,提速推展北都內與經濟及房屋發展相關的工程。
139. 北都將逐漸進入收成期。在未來五年,會有約60000個房屋單位落成入伙,當中包括約10條新公共屋邨;新田科技城的首批用地會推出市場;實施「一地兩檢」的新皇崗口岸大樓亦會落成。在第二個五年,新落成的房屋單位將再增加約150000個;有逾1000萬平方米的總樓面面積作經濟用途;古洞北首幢政府聯用辦公大樓落成啓用;北區醫院完成擴建並投入服務;運輸基建方面,北環線主線2034年竣工,北都公路(新田段)預計2036年開通。這將大力拉動經濟發展,推動研究科技產業發展,同時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助力吸納人才、留住人才落地生根,並提升市民生活質量,惠民生、添幸福。
140. 政府將就新田科技城首階段基礎工程尋求撥款,今年內開始工程,爭取自2026-27年起陸續推出約20公頃新創科用地,交由科技園公司發展和營運。另外,元朗南新發展區第二期工程亦會在明年中開展。牛潭尾初步發展建議短期內公布,當中會預留用地,推動「北都大學教育城」、第三所醫學院及綜合醫教研醫院的發展,接著會在年底公布新界北新市鎮及馬草壟一帶的初步發展建議。今年內啓動北區沙嶺的改劃程序,用作數據中心及相關用途的創科用地將擴大至十公頃。
141. 我們正探討選取試點產業園區,例如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部分物流用地,批撥予由政府成立和牽頭的公司,負責按政府產業政策制訂園區發展和營運策略(包括考慮接受策略性投資)及日常管理、招商引資等工作,明年首季公布細節。我們亦會考慮因應個別產業發展需要,彈性批撥產業用地,推動產業發展。
142. 政府會試行「片區開發」模式,加快北都建設,揀選具規模及商業價值和將會提供公共設施的地塊成為片區,由項目發展商綜合開發,使片區提速落成,設計更為協調。我們物色了三個分別佔地10至20公頃的片區作為試點。
(二) 推動河套港深創科園發展
143.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位處深圳河兩側,包括深圳園區及香港園區。政府會結合「一國兩制」優勢和「一河兩岸」地利,發展河套香港園區成為世界級產學研平臺,建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營造全球創科資源匯聚點,及開闢制度與政策創新試驗田。
144. 我已成立由行政長官主持的「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督導委員會」,帶領政府制訂香港園區發展的整體策略、計劃和布局部署。今年內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提出促進港深兩地園區間人員、物資、資金和數據流通的創新政策,把合作區打造成為國家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
145. 香港園區由西至東分兩期發展。現正提速、提量,把第一期總樓面面積倍增至100萬平方米,首三座大樓將在年底起陸續落成。首批來自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等園區支柱產業的租戶將在明年開始進駐,其餘五座大樓未來五年將全部落成。
146. 我們亦正與國家有關部委探討試行創新的便利措施,例如:港深兩地園區特定人員便捷過境;利用無人低空運輸,方便物資跨境流動;便利落戶香港園區的內地企業跨境調撥資金等。
(三)結合大灣區優勢 相互擴容
147.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香港一直是積極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得益者。
148. 為加強頂層規劃和督導,我成立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帶領特區政府及各界更積極推動香港與內地,尤其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融合發展,並通過多個合作專班,深化相互協調和合作。政府會繼續通過構建更高水平互聯互通、促進政策創新突破、共建更廣的規則銜接及機制對接,及加快帶動創科和產業協同發展,推進大灣區建設。
結合內地土地資源和香港空運優勢 擴建物流產業圈
149. 「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是創新合作機制發展的最佳示範,由香港投資和建設,結合香港航空物流優勢和內地土地及人力資源優勢,降低營運成本及貨物處理時間,是優勢互補的示範典例。我們將與東莞市政府共同推進永久空港中心發展。
促進大灣區機場群協作擴大業務網絡
150. 加大結合香港國際機場與珠海機場的優勢,透過加強「經珠港飛」直通客運服務,推進與珠海市共同開展國際貨運業務等措施,達致互惠共贏。
強化專業資格認可機制
151. 我們與廣東省已成功構建香港首批工程專業的職稱評價機制,會逐步擴展到其他建築專業。我們亦與廣東省及澳門合作,就建造技術工人及人員的技術水平建立灣區標準,並推展「一試多證」安排,通過灣區標準考試,可同時獲發三地的職業技能證書,提升整個大灣區的建造業培訓質素,培養人才。
盤活資金流通 共同投資大灣區
152. 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內地有關機構正積極探索合作機遇,並因應市場發展,共同投資於大灣區具潛力以及有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項目。
促進數據流通 便民利企
153. 去年在銀行、信貸資料及醫療業界試行的《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香港)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便利措施在簡化跨境數據合規流動方面運作暢順。我們將擴展措施至各行業,促進更多便民利企的跨境服務及大灣區數據流通。
加強大灣區醫療協作
154. 透過粵港合作,擴展「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至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利用醫健通平臺,擴大跨境醫療紀錄互通;探索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臺」及「真實世界研究及應用中心」,打通數據、樣本、藥械跨境應用,加速醫療創新產業發展;加強協作在大灣區內推動與國際接軌的專科培訓。
加強法律合作
155. 我們會繼續推動落實優化跨境司法文書送達安排的工作,並推動設立大灣區法律資訊平臺及大灣區律師特定平臺組織,促進專業交流及培訓。
培育人才 擴大青年發展空間
156. 我們一直鼓勵香港的大學進入大灣區辦學,至今已有四所分校。我們亦設立了「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工作。我們正探討在這方面的雙向安排。
八、惠民生 添幸福
(一)房屋:持續提速、提量、提質、提效
增加公營房屋供應
157. 住屋是市民很關心的問題。早年造地建屋步伐較慢,但在政府不懈努力下,公營房屋落成量已開始逐步扭轉「頭輕尾重」的情況。我們縱然已覓得土地可提供足夠公營房屋單位以完全滿足長遠需求,並已經提速提效造地建屋,但因造地建屋需要一定時間,為填補這幾年的短缺空白,我在2022年宣布推出創新的30000個「簡約公屋」單位,減少公屋綜合輪候時間。
158. 這措施起了一定的功效。連同「簡約公屋」在內,未來五年(2025-26至2029-30年度)總體公營房屋供應量將達189000伙,較本屆政府上任時的五年期(2022-23至2026-27年度),增加約80%。過去兩年,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下降了半年,由高峰6.1年下降至五年半。隨著「簡約公屋」於明年起陸續落成,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可在2026-27年度共減少一年半,降至四年半。
159. 我以刻不容緩的態度幫市民上樓,在上任時提出的「提前上樓計劃」至今已為超過2000個家庭提前5至9個月上樓,為受惠者節省近5000萬元租金開支。在2027-28年度及之前,將共有另外約10000個單位可提早上樓。
160. 此外,首批位於元朗攸壆路約2100個單位的「簡約公屋」,將在明年第一季落成入伙。明年會共有約9500個單位落成,全部約30000個單位2027-28年度前會落成。
制訂住宅樓宇分間單位出租制度 解決「劏房」問題
161. 「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已提交報告,政府決定以立法方式制訂住宅樓宇分間單位的出租制度,合標單位將名為「簡樸房」。
162. 現時不同分間單位的情況差異很大,包括在消防、通風、面積,以至是否有獨立廚廁或廚廁合併等方面,有必要訂立最低標準,取締不適切單位。現約有110000戶人家居住在分間單位,顯示分間單位有實際需求。由於把原有單位分間後出租的租金總收入比整個沒分間單位出租高出很多,業主有很大經濟誘因經營這類租賃。適當的規管會讓出租的「簡樸房」在符合標準下滿足市場需求。
163. 不合標的住宅樓宇分間單位必須改建成合標準的「簡樸房」,由專業人士確認並申請認證,否則業主將不合標單位出租便要負刑事責任,住客則不須負法律責任。我們會給予現行住宅樓宇分間單位的業主時間,進行所需工程。法例會設寬限期,期間不就違法出租採取執法行動。政府會為此設立登記制度,讓已登記業主享有寬限期。登記制度只接受現有的出租住宅樓宇分間單位登記;而新進入市場的分間單位必須申請認證為符合標準的「簡樸房」才可出租,因此不需給予改建寬限期。由於新進入市場的分間單位必須是已獲認證為符合標準的「簡樸房」,而已登記的現有單位必須改建為合標的「簡樸房」,否則寬限期過後業主繼續出租不合標單位便屬違法,相關單位會有序被取締,因此不合標的住宅樓宇分間單位數目會逐步減少,直至清零。
164. 為讓現時分間單位業主和住戶有時間作好安排,政府會設定足夠的寬限期,並且會配合市場上「簡樸房」的供應,以及公營房屋的供應和政策,把住宅樓宇分間單位分批有序處理。房屋局局長將獲法例授權在寬限期完結後,按實際情況,決定何時針對哪些分間單位分批有序採取執法行動。
165. 政府建議「簡樸房」的標準包括必須有窗、有獨立廁所、面積不少於8平方米等。工作組組長財政司副司長及副組長房屋局局長會公布細節,並諮詢立法會及持份者,制訂立法內容及登記時間表等措施。
完善置業階梯
166. 房委會會進一步完善充實置業階梯,回應市民置業需求,包括:
(i)調整公屋(包括綠表置居計劃(綠置居))和資助出售單位的比例——房委會正檢視未來十年中後期落成的公營房屋項目,目標把公屋和資助出售單位的比例,由現時七比三逐步調整至六比四;
(ii)增加屢次向隅者購買資助出售單位機會——由下一期推出的綠置居及居屋開始,向前兩次曾連續申請同一類別資助出售單位銷售計劃而未能成功購買單位的申請人,提供多一個抽籤號碼;及
(iii)加速公屋單位流轉——房委會將收緊公屋富戶政策,提高富戶額外租金及降低富戶入息限額,讓公共資源適當用在需要幫助的申請人,同時將居屋綠白表比例由現時四比六調整至五比五,鼓勵更多公屋租戶購買居屋。
打擊濫用公屋
167. 房委會近年加強打擊濫用公屋,房委會上兩個年度共收回5000個被濫用和違反租約或房屋政策的公屋單位,等同興建一條中型屋邨,成效顯著。房委會明年1月會推出「善用公屋資源獎勵計劃」,為提供確切情報舉報濫用公屋的人士提供獎賞,找出更多濫用個案。
推進公屋重建
168. 房委會正進行11個重建計劃,今年內會公布重建彩虹邨的研究結果和細節,明年會公布西環邨及馬頭圍邨的重建方案。
穩定私營房屋熟地供應
169. 根據《長遠房屋策略》,未來十年私營房屋需求為132000個單位,政府未來五年會準備好可興建約80000個私營房屋單位的土地。
放寬物業按揭貸款成數上限
170. 考慮到最新經濟及金融環境,在繼續維持銀行體系穩定的前提下,金管局將放寬住宅物業的按揭貸款條件,不論物業價值、是否自用或公司持有以及買家是否「首置」,按揭成數上限一律調整至七成,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一律調整為五成。至於非住宅物業,有關按揭成數上限及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亦會調整至同樣水平。
進一步改善樓宇安全及大廈管理
171. 民政事務總署透過「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兩年間先後於九個較多「三無大廈」的地區,協助成立約100個業主立案法團。計劃已在年中推展至全港,合約亦延長至三年。
172. 政府明年會於選定小區推行「聯廈聯管」試驗計劃,安排同一物管公司聯合管理鄰近舊樓,令「三無大廈」和舊式樓宇能以相宜的費用獲得基本管理服務。
173. 為加強對未依時遵辦通知或命令和進行大規模違規建築工程的阻嚇性,政府今年內會提出修訂《建築物條例》的建議及諮詢公眾,同時建議增加《建築物條例》內豁免工程和小型工程種類,務實處理較低風險的小型僭建物,在2026年提交修例建議。
174. 政府會締造長者友善的樓宇環境,將提出有利長者生活的樓宇設計建議,分批實施。
(二)建地造地 發展安居
175. 政府持續造地的決心一直不變,亦會審時度勢,穩健有序推進各項目。根據最新預測,未來十年由政府主導的項目中,可提供作發展的土地(即「熟地」)達約3000公頃。政府在批售土地時,會考慮市場變化,讓市場環境平穩及健康發展。
進一步簡化程序 減低成本
176. 政府大力精簡土地發展程序,並已發內部通告,明文要求所有審批部門處理申請時擔當促進者角色並致力精簡流程,受到業界歡迎。我們會繼續拆牆鬆綁,包括:
(i)善用業界資源提速提效——將無人機勘察樓宇外牆和僭建物以及相關分析工作外判予私人公司,並把較小規模或臨時構築物的審批,改由專業人士自行認證;
(ii)減低建造成本——加強發展局轄下項目策略及管控處的角色,在今年內完成關於建造成本的策略性研究並提出改善措施,包括增加由政府直接採購建築物料和產品、檢討建築設計標準、促進國內外具成本效益的建築物料及建造技術於本地應用;及
(iii)擴大項目協調工作——擴大發展局轄下項目促進辦事處的職權,除協調部門加快審批大型私人住宅及商業項目外,亦包括北都創科及其他產業發展項目的土地使用及相關審批。
促進建築科技研發與應用 對接國標港標
177. 發展局今年8月成立「香港建築科技研究院」,為創新物料、建造方法和技術等進行應用研發、制訂標準、提供測試及發出認證,帶領業界創新,並將推行「組裝合成」製造商認證計劃,配合內地作為生產基地,促進粵港建築業優勢互補。
178. 我們亦會透過「香港建築科技研究院」,參考海外及國家標準(「國標」),檢視和優化香港沿用多年的建築標準,促進海內外優質並具成本效益的建築物料於本地應用。而且,當有高質素的國標建築物料及技術於本地應用時,亦有利國標開拓國際市場。我們亦會與廣東省相關機構緊密對接,推展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建築標準」。
179. 房委會會加大應用與科研機構共同研發的第二代「組裝合成」建築法(MiC 2.0),並簡化現場安裝工序,保障施工安全,及在合約標書中明確規定可使用建築機械人的工序部分,提升工地安全和建造效率。
啓動交椅洲人工島工程環評程序
180. 政府會穩慎推展交椅洲人工島建設,年底前啓動項目填海部分的環評程序,目標在明年完成審批工作。相關詳細工程設計今年內會開展。
加快市區重建
181. 市區重建局正進行荃灣及深水埗規劃研究,將在明年下半年提出更新大綱藍圖。發展局亦正研究利用新開發土地推動大型舊區重建項目,包括跨區轉移地積比、建造更多「專用安置屋邨」等,目標在明年上半年制訂建議。
182. 我們會把「活化工廈」多項快將到期的措施延長至2027年底,包括繼續容許工廈重建項目增加地積比率最多兩成等,持續鼓勵舊工廈重建及改裝。
(三)推動交通運輸建設 推進主要運輸基建發展
183. 政府正積極推進《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其中洪水橋站和北環線主線分別會在今年內和明年動工,預計分別在2030年和2034年完成,同時全力推動跨境鐵路項目,包括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和北環線支線,促進香港和深圳聯通。
建造智慧綠色集體運輸
184. 我們全力推展三個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項目,並壓縮推展時間,已於今年8月就東九龍及啟德的項目邀請供應商及營運商遞交意向書,並會於今年內就洪水橋╱廈村項目邀請提交意向書。通過創新的推展方式及建造方法,我們的目標是較原先估計提早三年落成啟德項目。
(四)深化醫療體系改革
185. 為提升市民健康,改善醫療保障及質量,發揮醫療專業優勢,政府會全面審視醫療體系的定位和目標,改革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衞生署和基層醫療署的職能和分工,強化基層醫療促進健康和疾病預防,改善公營醫療服務,同時推進私營醫療質素效益和收費透明度改革,為市民提供高質素、具效益而可負擔的醫療服務選擇,並且支持人才培訓及科技創新,以持續提升香港醫療專業的世界地位和區域優勢,將香港打造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亞洲先進醫療中心、醫療人才匯聚地點,及中外醫療交流橋樑。
推進基層醫療發展
186. 政府會全方位推進基層醫療發展,包括:
(i)立法強化基層醫療管治架構,賦權基層醫療署設立質素保證及監察機制;
(ii)制訂社區藥物名冊及推出社區藥房計劃,配合集中採購和社區網絡,令市民可以更方便地獲得價錢相宜的基層醫療藥物;
(iii)訂立全生命周期健康促進策略,按不同年齡和健康狀況制訂市民健康管理計劃;
(iv)重整母嬰健康及家庭計劃服務,加強生育輔導及育兒教育,促進健康生育;
(v)強化「全校園健康計劃」,為每間學校建議針對性校本措施,改善體能活動和飲食等安排,提升學生身心健康;
(vi)將更多地區康健站擴充為中心並擴展服務網絡,整合婦女健康中心和長者健康中心服務;
(vii)擴大「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至血脂檢查;定位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專為弱勢社群提供全面基層醫療服務;
(viii)針對常見癌癥以風險為本逐步制訂篩查計劃,包括乳癌篩查、研究人工智能協助肺癌篩查,以及推行乙型肝炎篩查以防治肝癌;
(ix)推出「青少年護齒共同治理先導計劃」鼓勵預防牙患,及「社區牙科支援計劃」加強為弱勢社群包括有經濟困難長者提供牙科服務,接替關愛基金牙科資助項目,並為學前兒童增設預防性牙科服務;及
(x)繼續推行控煙。
提升公私營醫療服務
187. 政府會強化醫管局的公營醫療服務,包括:
(i)探討收費架構及水平,以達致鼓勵慎用服務,引導資源至最有需要及危重病病人,增加支援有經濟困難患者,並加強公共醫療服務針對性補貼在財政方面的可持續性;
(ii)加強公營醫療集中各聯網藥械採購,提升議價能力,並且更快更主動將有效及符成本效益的創新藥引入藥物名冊;
(iii)運用香港基因組中心基因數據,制訂遺傳及罕見病目錄,以助臨床團隊及早診斷和治療,並支援相關研究及臨床試驗,發展精準醫療;
(iv)在香港兒童醫院全面整合各聯網兒科,並開拓更多先進醫療服務,更好發揮兒童醫院功能;
(v)敲定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項目和時間表,配合北都發展及地區需要;
(vi)按國家認證標準建設首間中風中心及第二間胸痛中心;
(vii)優化專科門診的分流制度和轉介安排,包括設立跨專科綜合門診,免卻需要多重轉介;及
(viii)提升白內障手術量至少兩成。
188. 政府亦會提升醫療服務質素和效益,包括:
(i)組織專業平臺,以實證為本,制訂臨床指引,並研究建立公私營醫療服務質素及效益基準;
(ii)為提升服務效益及應對醫療通脹,為公私營醫療系統編製質素指標,並探討就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立法,計劃明年諮詢業界;及
(iii)修例要求所有醫護提供者須將重要健康數據存入市民的個人醫健通戶口,令市民有更整全的電子病歷以加強醫療服務連貫性。
匯聚醫療專業人才
189. 推廣早前通過的法律框架,積極引入非本地醫生、護士和牙醫,增加人手。政府會在明年提交草案,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輔助醫療專業人員。
支持籌建第三所醫學院
190. 為增加醫生,並配合香港發展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除增加現有兩所醫學院培訓學額外,政府支持本地大學籌建第三所醫學院,將成立工作組邀請有意開設新醫學院的大學提交建議書。政府會於北都牛潭尾預留土地,發展新醫學院校舍及新綜合醫教研醫院。
促進中醫及中藥發展
191. 政府會把握香港在醫療體制、規管制度、標準制訂、臨床研究及貿易等優勢,發展香港成為中醫及中藥國際化的橋頭堡。明年內公布《中醫藥發展藍圖》,並推行以下措施:
(i)探索應用大數據,推動中西藥相互作用的國際研究合作,發掘更多具臨床意義的證據,推動中醫藥國際化;
(ii)擴展中西醫協作服務至「呼吸科疾病」、「膝骨關節炎」等中醫優勢病種,並逐步推展「癌癥治療」至所有醫院聯網;
(iii)首間中醫醫院及政府中藥檢測中心永久大樓預計明年落成分階段投入服務;及
(iv)舉辦首屆「香港中醫藥文化節」,夥拍業界推廣中醫藥文化。
促進精神健康
192. 政府將加大提供醫、教、社協作服務,促進市民精神健康,包括:
(i)制訂「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制訂多專業界別的分層架構,由最前線處理一般情緒問題、到須跟進個案,以至較嚴重精神病患個案,清晰化各專業例如教職員、社工及醫護人員等,在每一層級個案所提供精神健康服務的定位和分工,令他們可以順暢地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ii)提升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每年為《精神健康職場約章》訂立推廣主題,嘉許達標的參與機構;並在校園加大推廣《4Rs精神健康約章》,更全面地提升學生、教職員及家長的精神健康;
(iii)加強支援兒童及青少年——延續及優化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推出高中及初小的「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明年第二季建立青少年情緒健康即時網上支援平臺;
(iv)協助精神復元人士融入社區——設立「精神復元人士過渡支援服務隊」,支援輪候中途宿舍服務的離院人士;社會福利署(社署)亦會增設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及
(v)加強教師培訓和家長教育——加強教師及早識別及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學生的能力,並協助家長掌握照顧子女精神健康的知識和技巧。
(五)構建關愛共融社會
193. 我重視構建和諧穩定、關愛共融的社區,讓弱勢社群和有需要的家庭得到適切協助。社福開支一直居各範疇公共開支之首,用於社福的開支每日超過3億元,可見政府重視社福投入。
精準扶貧
194. 政府採取精準扶貧政策,將資源投放在最需要幫助的人,措施獲社會正面回應。我們會聚焦以下重點:
(i)擴大「共創明『Teen』計劃」——今年內推出第三期計劃,招募4000名學員,推動校友會青年領袖籌辦活動發展自我、加強友師培訓等;
(ii)擴展「社區客廳試行計劃」——在明年於「劏房」戶集中的地區新增3個社區客廳,預計惠及約1300個目標住戶,每年為約20萬人次提供服務。若計及已推出的4個社區客廳,預計可為約3050個劏房戶每年約47萬人次提供服務;
(iii)優化「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今個學年起,涵蓋範圍由50間小學擴展至超過110間小學,讓學生可在課後留校獲託管及學習支援,更方便家長外出工作;視乎實際需要和成效,我們計劃在2025/26學年鼓勵更多學校參加計劃,名額不設上限;及
(iv)資助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長者入住廣東省安老院——明年推出為期三年的試驗計劃,資助選擇赴粵養老的綜援受助長者入住指定在粵院舍。每名合資格長者每月可獲5000元資助,名額共1000個。
照顧長者
195. 政府著重照顧有需要的長者,不斷加強長者服務。政府會把「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服務券總數增加兩成至6000張,讓更多體弱長者無須輪候即可入住自選安老院,接受政府資助的護理服務。
196. 我們會優化「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為入住廣東省安老院的長者提供更多選擇和支援,包括:
(i)今年11月起,參加計劃的安老院由現時4家增加至11家;
(ii)分擔參加計劃長者在當地的部分醫療費用;及
(iii)委託機構為參加計劃長者提供關愛服務,協助他們適應在粵生活。
197. 我們亦致力提升本地院舍人手的支援和水平,通過「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紓緩人手短缺,同時全面檢討院舍康健人手的技能和資歷要求,例如為現職保健員增設晉升職級,並放寬護理員報讀進階訓練證書課程的學歷要求。檢討預計今年內完成。
198. 此外,政府正和銀行業商討可行方法,讓在粵閩兩省養老的香港長者更便捷經銀行領取政府的援助金。
支援照顧者
199. 政府著力支援照顧者。除了提供照顧者津貼、暫託服務、一站式資訊網站和182183照顧者24小時支援專線等,今年3月開始於荃灣及南區試行「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支援長者及照顧者計劃」(計劃),由社署培訓兩區的「關愛隊」,主動接觸和識別有需要住戶,配合支援專線,為長者及照顧者提供支援,試行效果良好。社署培訓的關愛隊過去半年探訪了4700個家庭,轉介了約900宗個案予社福機構跟進。來年,我們會把計劃擴展至全港,為十八區的長者及照顧者提供支援。
200. 我們亦會研究建立跨專業、跨機構的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資料庫,配合由大學團隊設計的識別工具,識別高風險個案,及早介入支援。
增強殘疾人士支援
201. 我們會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士康復服務,包括:
(i)在全港設立14間「綜合社區康復中心」,增加1280個服務名額,以綜合個案管理模式,因應個別殘疾人士的需要及康復進度提供適切支援;
(ii)增設90個朋輩支援工作員職位,加強對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的朋輩支援;
(iii)在新界東增設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及
(iv)增加約1040個日間、住宿及學前康復服務名額,並研究在空置的幼稚園校舍設立特殊幼兒中心。
202. 為鼓勵和支援殘疾人士就業,政府會設立「愛心僱主」獎章,表揚積極聘請殘疾人士的僱主,推動成立更多聘用殘疾人士的社企,優化庇護工場及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的服務和訓練模式,為殘疾人士構建更佳的職業康復訓練階梯。
促進婦女發展
203. 有不少香港女性擔當著領導角色。為促進女性職場發展,我們會與各界女性領袖建立網絡,並推出「『友』妳啟導」,為女大學生配對高級管理人員友師。
支援在職家長
204. 為支援在職家長,我去年宣布增設10所資助獨立幼兒中心。政府會再增設1所,提供100個日間幼兒照顧名額,並把「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的服務名額增加兩成半至2500個,受惠兒童人數會增至25000人。
保護兒童
205. 立法會已通過《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規定社福界、教育界及醫療衞生界的專業人士必須舉報嚴重虐兒個案。為加強育兒教育,社署會推出試驗計劃,成立四間「社區親子中心」,以遊戲為本方式促進親子互動及教導家長正向育兒方法,支援有需要的家庭。
支援少數族裔
206. 為支援少數族裔人士更好融入社區,去年提出增設的兩間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今年內會投入服務。政府明年起會加聘一間支援服務中心,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傳譯及翻譯服務,減輕言語不通的不便。教育局會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包括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學習和家長協助,包括籌辦課後中文學習班、增潤「網上中文自學資源」、組織跨校教師學習社群等,亦為非華語學生家長舉辦家長教育活動。
關愛隊
207. 「關愛隊」是政府完善地區治理架構的重要服務隊伍。全港452隊「關愛隊」已在去年全面起動。「關愛隊」勤奮用心,提供多元關愛和支援服務,例如已探訪合共約230000長者戶和有需要住戶,提供超過22000次簡單家居或其他各種支援,大獲市民讚賞。政府會恒常化「關愛隊」的撥款,並在下一期撥款,增加資助金額五成,支持「關愛隊」的工作。
(六)強化勞工支援
改革僱員再培訓局 大力加強本地勞工培訓
208.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全面檢討僱員再培訓局,工作已完成。我接納建議,改革再培訓局,提升角色和定位,由為基層勞工提供「就業為本」的培訓,提升至為整體勞動人口提供「技能為本」的培訓課程和策略。面對市場激烈競爭、產業迅速發展及科技應用普及化,勞動人口持續學習尤其新技能至為重要。改革即時措施包括從明年初開始,不再設學歷上限,以全民培訓為目標、增加最少15000個年度總學額、加強與高等院校和龍頭企業等合作,及加強職涯規劃和職業配對等服務。除了落實上述短期措施,再培訓局會就如何掌握和預測未來技能需求、重新定位和建立品牌、調整架構和人手,以至修訂《僱員再培訓條例》等中長期工作,制訂細節和時間表,明年提出方案。
209. 為支持本地僱員職業培訓,政府會把兩所空置校舍作培訓基地,提供予具規模而有豐富培訓經驗的工會組織申請,開辦不同行業(尤其建造業)的課程。
落實強積金全自由行
210. 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會研究「全自由行」具體方案,利用今年6月推出的積金易平臺,容許僱員將僱主強制性供款的累算權益轉移至自選計劃,鼓勵僱員積極管理強積金投資,促進市場競爭,創造減費空間。
強化破產欠薪保障基金 保障僱員
211. 政府會推進保障僱員的措施,包括:
(i)明年5月1日取消強積金制度下僱主強制性供款累算權益「對沖」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的安排。政府亦會推行為期25年、總額超過330億元的資助計劃,分擔僱主在取消「對沖」後支出;
(ii)檢討破產欠薪保障基金下遣散費特惠款項的保障範圍,探討調升特惠款額上限,加強保障僱員權益;
(iii)落實法定最低工資「一年一檢」的新機制;及
(iv)修訂《僱傭條例》下「連續性合約」的規定,由連續4星期、每星期工作18小時(即共72小時)放寬至4星期合計68小時,讓僱員更容易享有全面僱傭權益。
鼓勵中高齡人士就業
212. 為期3年的「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今年7月推出,至今有超過2萬名參加者。勞工處會持續推進計劃,並通過《好僱主約章》2024鼓勵僱主採納家庭友善僱傭措施,包括安排彈性工作等。
促進職安健
213. 政府積極推動業界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環境,包括今年7月強制規定指定私人建築工程為可移動機械採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統,並發出首批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標籤。未來政府會透過修訂安全守則、推廣善用科技和加強行業培訓三管齊下,加強保障勞工安全。
(七)推動綠色低碳生活
持續推動減廢回收
214. 政府會持續推動減廢回收工作,包括加強對公眾和校園減廢回收宣傳教育;擴大社區回收網絡,將公共回收物收集點的數目由現時約500個增加至800個;優化「綠在區區」回收設施服務時間以更好提供服務;在公共屋邨內設立「自助回收站」或智能回收設施;倍增全港住宅廚餘收集設施;檢視「綠在區區」的招標安排和要求,提升其成本效益和服務水平。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I·PARK 1預計明年投入服務,我們亦會推進I·PARK 2建設,向「零廢堆填」目標進發。政府會持續評估社會對減廢的看法和參與度,明年中向立法會匯報。
215. 政府將為生產者責任計劃訂立適用於不同產品的法律框架,讓日後可逐步應用於包括塑膠飲料容器和紙包飲品盒等產品,擴大轉廢為材。
加速生產綠色轉型
216. 政府一直透過「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和「創新及科技基金」支援本地綠色科技發展,將具實際應用潛力的科研項目轉化為具商業價值的技術或產品,並在本地生產。環境及生態局現正協助兩間本地公司設立生產線,利用本地回收廢料升級再造成高價值產品,分別是無電製冷和創冷產品的核心原料以及聲學超材料產品,促進香港綠色工業發展。
217. 環境及生態局亦已將全港約20幅專供回收業界使用的短期租約用地,加大可用面積和延長租約年期,協助業界加大發展和升級改造。
218. 政府會注資1億元,推出新一輪「清潔生產伙伴計劃」,加快推動位於香港及廣東省的港資工廠綠色轉型和改造升級,向碳中和目標邁進。
持續推展生態保育
219. 政府會持續優化郊野公園設施,結合鄉村文化特色,為市民和旅客提供更優質的生態旅遊體驗。同時,繼續推進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建設。
擴大電動車充電網絡
220. 政府大力推行綠色運輸,透過「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和寬免總樓面面積安排,估計2027年中前提供約20萬個充電停車位。政府會投入3億元推出新計劃,資助私營機構安裝高速充電設施,至2030年累計裝置3000個高速充電器。
221. 政府今年已批出兩幅空置油站用地改作快速充電站,並計劃明年邀請業界表達意向,利用現有油站用地以「一地多用」模式設立充電站及在上蓋發展其他用途。
九、結語
222. 自上任以來,我提出各種措施推行改革,改變政府文化,強化系統、優化制度,為建設每天進步的香港而奮鬥,為市民有更好的住房、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223. 我經常反思、聽取意見,確保施政方向正確,措施有效。我從微觀角度細看市民生活需要,從宏觀角度觀察世界大勢、國家大局、社會整體利益。在守正創新、求進求變的同時,提防「興一利亦生一弊」的可能,牢記改革的必要,亦謹記不是為改而改,不能破壞原好的成功基因元素。
224. 不同的客觀情況讓我相信,整體的施政方針是正確的。這約兩年多來,市民的家庭月入中位數增加約2,800元,上升超過百分之十,就業職位增加超過十萬個;公屋輪候時間縮短了半年,填補公屋短缺的「簡約公屋」即將建成入伙;地區治理和關愛服務落實到全港十八區;搶人才、搶企業,成績獲得普遍認同。
225. 在共同努力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上升一位,重奪世界第三,粉碎了各種「唱衰論」;世界競爭力上升兩位,排名第五;人才競爭力上升七位,重上世界十大;世界排名保持第一的有「投資環境」、「國際貿易」、「商業法規」、航空貨運量等。
226. 但過去的成功,不代表將來的成功。我們不可自滿,必須不斷求進求變,自我革新。同時,不可妄自菲薄,不可被內部和外部唱衰力量動搖自信、破壞士氣。
227. 今年的《施政報告》,深化了我上任以來的改革,進一步推出強化措施,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除照顧市民現時的需要,亦為願景和長遠目標作出規劃,建立更美好的將來。
228.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地緣政治複雜,中美關係出現不確定性,香港面對外部政治力量衝擊。這都會帶來挑戰,但香港的機遇大於挑戰。世界經濟重心東移,投資因平衡地緣風險亦傾向東移。香港有安全和穩定的投資環境,位處亞洲心臟,同時集中國優勢和國際優勢於一身。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國家是香港的最堅強後盾,無論是國家機遇、中央支持和惠港措施,都使香港得天獨厚。我們必須抓緊機遇,自強不息,憑著香港人的智慧和經驗,善拼敢贏的精神,必能遇強愈強,再創高峰。我有信心,在我們改革創新,共同努力下,社會的經濟會發展得更蓬勃,市民會生活得更豐盛,香港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今年的施政報告亦設有《附編》,內容包括各政策範疇的背景和措施細節。有關施政報告詳情和重點,可瀏覽網頁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4/tc/policy.html。
頂圖: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在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