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有急事回了一趟老家,見到了三十多年未謀面的一位小夥伴,他談到兒時經常到我家去看報紙。當年父親為了收信件方便,訂了創辦沒多久的《南方周末》,這份報紙,成為村里人了解外界的一扇窗口。那時生活單調,我也翻看每期的報紙,上面刊載的資訊幾乎全忘了,但一則報道美國有了叫電腦的設備,裡面可以貯存很多資訊,查詢資料很方便,運算能力更是驚人。我驚歎它的神奇,但沒有想到幾年後,我就擁有了一臺當時很先進的電腦。
當年我的經歷,現在的年輕人是難以理解的。從物質極為匱乏到琳瑯滿目,這中間的變化不到十多年的時間。
我身上發生的變化,只是時代巨變下的一個縮影。而這一切,源於1979年起在中國發生的巨大改變,源於一個人堅決地打開國門,讓古老的國度和世界連結。
父親一個不經意的動作,讓我得以了解外界,得以對外界產生巨大的興趣,從而為我的人生變化埋下種子;而中國,因鄧小平力排眾議而得以和世界直接聯繫,對接了西方世界當時最為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和生活方式,幾乎一下子抹平了幾百年的發展鴻溝,到今天中國更成為全球第二經濟體。其中民企成為重要的發展引擎,它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可以說民企興,則經濟興。
改革開放沒有坦途。這幾年受大環境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遇到一些難題,伴隨而來的是「左」灰復燃,必須引起警惕。
在年初,農夫山泉遭遇了一場莫名其妙的網絡暴力,農夫山泉的紅色瓶蓋被指象徵日本國旗。更甚者造謠日本戰犯中野久勇是農夫山泉董事長鍾睒睒的爹。在此之前,還有人公開發表「私營經濟離場論」,認為民營經濟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應逐漸離場。這些言論的大肆傳播,影響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
如果以鄧小平南方談話中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來判斷,民企無疑是符合上述三個有利於標準的。如果以鄧小平「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來衡量,我們又何必拘泥於企業什麼身份、企業人什麼出身呢?對方合法經營,對社會有貢獻,就應得到合法保護,退一萬步講,對方是哪里人重要嗎?我們說好的自信,就應該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而不是以地域、膚色區分三六九等。
「左」的一個特點是盲目排外,逢外必反,以此來反對對外開放國策。他們在網上製造排外、仇外情緒,挑起民粹主義。他們喜歡把西方描繪得一無是處,以此來強化自己的愛國情懷。這些人以「扣帽子」為能事,對不同聲音上綱上線,為達目的,不惜毀掉別人的幸福。鄧小平深知「左」的危害,所以他鄭重提到: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當前,鄧小平提出的防止「左」仍有現實意義。
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節點上,重溫他的一些講話,仍能深切感到它的穿透力、生命力。120歲,歸來仍少年!(作者:林少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