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和漁護署交待打擊瀕危物種走私活動及介紹《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附錄修訂內容,海關機場科航空旅客第2組指揮官劉良智今日(14日)表示,海關透過風險評估在各出入境管制站和邊境揀選旅客、貨物、郵包和運輸工具進行監控和查檢,嚴厲打擊走私瀕危物種,並與漁護署保持緊密合作,定期進行聯合行動阻止走私活動。
在2021 和2022年緝獲瀕危物種案件分別306和291宗,至本年 1至11月共379宗,比去年全年增加約三成,拘捕263人,總值約8000萬元。截至本年11月,貨運案件129宗,佔總數約三成四,與去年全年的141宗相約。航空貨物檢獲的主要為受管制木材、魚翅和海參。海陸路緝獲海馬、蘭花和乾海參。而客運案件則明顯上升,由去年全年的150宗上升至本年首11個月的250宗,增長約六成七,旅客在沒有許可證下經內地攜帶受管制的瀕危物種返港,包括花旗參、蘭花、石斛和乾海馬。另外旅客從巴西攜帶受管制魚翅、美國和加拿大的花旗參、尼日利亞象牙製品、印度的魔鬼魚乾及受管制木材和臺灣的虎骨酒帶返港同屬違法。
漁護署瀕危物種保護主任劉苑容博士表示,《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第586章附錄修訂將會在明日(15日)生效,更多的瀕危物種被納入管制,今次條例的修訂主要因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所列的瀕危物種清單的增加和減少,或其他的更改作出相應修訂。當中涉及多種淡水龜、鯊魚、海參和木材等物種。根據《條例》除獲得豁免或另外有規定外,進出口、從公海引進或管有受保護的物種,包括部分和衍生物都受許可證制度的管制,修訂內容包括新列3項物種在附錄1,即高度瀕危的物種,另外將4個物種由附錄2 轉入附錄1,新列43個物種在附錄2,即目前雖然未瀕危絕種,但如對其貿易未嚴加管理可能有絕種的危險物種。另外,將7個物種從附錄1轉入附錄2;新列74個物種在附錄3,亦即個別契約國要求國際合作管制貿易的物種,最後修正附錄的注釋和釋義。
條例修訂包括鯊魚及鰩魚、真沙科所有種、雙髻科所有種、犁頭鰩科所有種都會被列入附錄2 條例。修訂生效後市場上大部分用作魚翅的物種會被納入管制。另外,紅景天所有種已被列入附錄2,包括所有指定的部分或衍生物,如紅景天粉末,而其種子、花粉和經包裝可供零售貿易的製成品除外。由於魚翅和紅景天粉末是附錄2的非活生標,本地即買賣不需要管有許可證,但任何人在未取得所需許可證的情況下進口、出口魚翅或紅景天粉末的附錄2貨物均屬違法。
另外,淡水龜中包括大鱷龜、擬鱷龜、楓葉龜,窄橋麝香龜、動胸龜屬所有種都會被列入附錄2受許可證制度規管,如購買相關物種前應向店舖查詢管有許可證或來源證明,以確保來源合法。漁護署會定期進行巡邏和收集情報,監測本地瀕危物種的貿易,並繼續與海關合作打擊走私活動。漁護署提醒市民,在外遊時切勿攜帶未領有所需許可證的相關受管制動植物返港,以免觸犯法例。(記者區天海)
海關機場科航空旅客第2組指揮官劉良智(左)、漁護署瀕危物種保護主任劉苑容博士。